原标题:丁宁入选北大年度人物,跟着叮当重温宁队的燃情岁月

红双喜特约

DHS

12月25日,北京大学公布了"北大2021学生年度人物"名单,今年9月宣布退役并进入北京大学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的乒乓球奥运冠军丁宁榜上有名。据悉,本次评选共有42人入围,最终选出10人。

除了体育教研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丁宁外,其他获得殊荣的还包括品学兼优的全能学霸、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志愿先锋等不同特点的学生。所有获奖学生经过院系推荐、师生投票、答辩分享等多轮次严格筛选产生。

校方在丁宁的获奖理由中写道:

5岁开始打乒乓球,13岁进入国家队,19岁首夺世界冠军,丁宁是横扫乒乓赛场的"全满贯"选手。赛场上一次次奏响的国歌见证着她为国争光的荣耀,也铭刻着夜以继日的坚持和刻骨铭心的磨砺。每一板球都是扎扎实实的真功夫,球不落地决不放弃;每一场比赛都投入十足的激情,坦诚面对输赢。正是这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成就了丁宁的辉煌成绩与不凡气度。代表中国队征战18年,丁宁共获得21个世界冠军,世界三大赛单打7冠王,累计世界排名第一53个月,是国乒历史上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奥运旗手,曾获中国90后十大人物等多项国家荣誉。

今年9月6日,丁宁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退役,赴北大读书。在北大的校园里,丁宁不仅是学生,也是乒乓球助教,并参加很多公益活动,继续为推广乒乓球运动发光发热。

在丁宁退役后,《乒乓世界》采访了很多叮当(丁宁球迷)。翻开叮当的票夹,把一张张凝结着心情和故事的门票和交通车票拿出来,可以平铺成一张"地毯"。如今,当丁宁开始在另一个"赛场"赢得荣誉时,让我们再来听听叮当的"门票故事",回顾一下那些激情澎湃的或温暖感人的瞬间,然后继续为丁宁加油吧!

刘琪

2009年乒超联赛

2009年是我成为叮当的第二年,那时候我还不叫叮当,因为"叮当"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19岁的丁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荧幕里的偶像,她瘦瘦高高,有标志性的下蹲发球,而我不会错过电视上任何一场她的比赛。机缘巧合,2009年乒超总决赛期间我可以去一趟北京,于是我既是顺路又是专程地去看了比赛。

比赛当天我一早来到广安体育馆,买了门票,50一张,学生证还打折,并且送一张10块钱的手机充值卡。快中午的时候,训练完的丁宁随着俱乐部队员们一起走出来,第一次看到荧幕外的丁宁,我觉得她身上是发着光的,整个人镀着一层金边儿。她既腼腆害羞,又活泼爱笑。当时一大批球迷围着大宁姐(张怡宁)签名合影,小宁会在旁边默默地等着大宁姐,帮着拿拿东西,我过去跟她说话、要签名时她还会觉得很紧张、很害羞。那天她答应了我签名合影的要求,还不停地道谢。

2012年伦敦奥运会

2012年我大学还没毕业,为了去伦敦奥运会,我第一次办护照、递签证,也是第一次出国,当时无限憧憬着的奥运会,结果却充满了崩溃。女单决赛时无助的感觉,场下的我和场上的丁宁是同步的。比赛结束后我趴在看台最前面的栏杆上,视线随着脖子上搭了一条毛巾的丁宁绕场半圈离开。那时我在场馆里拼了命地、声嘶力竭地、疯狂地喊"丁宁我永远支持你",当她沉浸在黑色情绪的时候,我想把这句话喊进她的耳朵里。

离开了场地之后,我在场馆内外都徘徊和停留了很久,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很想等到丁宁说一句支持的话,但很可惜我没等到。伦敦乒乓球场馆外面是一条河,那天有一个人迷迷茫茫地走在人群中,突然就蹲下来抱着头哭了,这种画面我以为只在电影里有--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遭遇情绪崩溃,不顾及身边各种异样的目光直接抱头痛哭--结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伦敦虽然有很多痛苦难过,但也让四年后我的里约之行幸福加倍。

梦梦

2015年苏州世乒赛

丁宁从1/4决赛到半决赛再到决赛,三个"4比3"真的很艰难,但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永不言弃的丁宁。女单颁奖结束之后,由于太担心了,我们决定到酒店门口等丁宁,5月的苏州夜晚吹着凉风,穿着短袖的大家只能"抱团取暖",同时对每一辆停下来的车投去期待的目光。等到丁宁的时候,我们一起对她做着在颁奖台上属于我们的手势,她挪着小步走向我们,说着谢谢。

2015年也是我的毕业季,在世乒赛后4个月的复习考试中,每当我觉得肯定考不上想放弃的时候,就抬头看看书桌上丁宁在苏州领奖台上的照片,告诉自己,要加油,我一定可以的。喜欢丁宁的那年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现在10年过去了,我毕业成为了一名老师,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个三个多月的宝宝。谢谢丁宁陪伴我走过了整个青春,谢谢丁宁成为我独一无二的偶像。

王席

2015年乒超联赛

2015年7月19日,长春。那年我15岁,刚刚中考结束。那年我第一次见到丁宁,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现场看丁宁比赛。当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因为我年纪太小,爸爸不放心,便全程参与了我的"追星"活动,去机场,看训练,看比赛……所以我留下的是我和爸爸两个人的门票。

之后忙碌的高中生活让我在丁宁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只能线上follow(追)比赛。第二次见丁宁是2020年,北京三里屯(李宁品牌活动),我去之前觉得,跨越千里也许只能远远看她一眼,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幸运的是在丁宁候场的时候,我所在的区域是可以和丁宁聊天的距离。我有好多好多话想说,"我第一次见你还没上高中,现在我已经快大学毕业,在准备考研了",但是我却一句话也不敢说。

我一直很遗憾,觉得在丁宁巅峰时期我没有能力去现场看"三大赛",讲起自己的门票故事也感觉少了一些"三大赛限定"的激情和泪水。但我这次想勇敢地对丁宁说:"从鹿特丹世乒赛到现在,我喜欢你10年了,谢谢你一直能够给我力量,谢谢你陪伴我走过青春。"

祈&芷莹

2016年里约奥运会

祈:对于我们两个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比赛就是里约奥运会。我们坐了总共50个小时的火车和飞机才到里约,刚到里约我们也会担心自己的安全,可是最后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芷莹:对于我来讲难忘的还有比赛之后的各种圆满。8月15日是我的生日,丁宁圆梦里约(里约时间8月10日)是我24岁最好的生日礼物。那天一起去奥运会的"里约小分队"还给我准备了生日惊喜,回家后看到她们精心准备的蛋糕和意面,超感动!在团体比赛后我们有机会见到丁宁,我穿了毕业袍合影,请丁宁在门票上写了生日快乐,这大概是100分完美的毕业加庆生之旅了!

祈:除了你的生日惊喜,我们"里约小分队"的每个小伙伴都共同拥有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芷莹:是啊!像每次丁宁打完比赛都会来跟我们击掌,女单决赛前我们误打误撞吃了必胜客。

祈:还有在女单颁奖后我们和丁宁挨个儿拥抱,她问我们这个冠军"是真的吗",我们跟她说"是真的呀"!还有小分队走在路上一起合唱我们的"里约主题曲":"我愿意天涯海角都随你去,我知道一切不容易。"虽然一切不容易,但这一切也都是最好的安排!

芷莹:说着说着,所有回忆全涌上心头,如果让我们再选一次,我们还是会坚定地:去里约!--像我们承诺的那样:陪伴丁宁一起走过,一起走到。

董佳琦

2017年天津全运会

我印象最深刻的比赛要数2017年全运会。和叮当一起看比赛,"打call(喊加油)"当然是标配的环节。以前都是跟着大家声嘶力竭,全运会我意外地承担了领喊的任务。从小大嗓门的我,一直觉得我这喉咙就是铁打的,再怎么嘶吼也没问题,没想到在天津就喊了一场,铁嗓子就废了,开启了我近乎失声的全运之旅。后来回看电视转播画面上的我,都是声嘶力竭、面目狰狞的样子。女单决赛叮当连续16声"打call",那一声声的呐喊,既是给丁宁打气,同样也是在给我们自己打气。幸运的是,丁宁最终拿下了冠军,为大家的全运会之旅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杨潇

2018年成都女子世界杯

我想分享2018年成都世界杯的一点小故事。这是我看的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三大赛",整个场馆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丁宁在夺冠后接受采访的时候,哽咽了好几次才开口说,特别感谢叮当一路支持,她知道我们一直在她背后,希望未来大家一起继续努力。人和人之间这种交付后背的信任感其实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们在看台上听到这句话,感受到这种互相牵挂、互相认可的情谊,真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丁宁自己用汗水和努力写下了无数的故事,而我也因为一路追随她的脚步,认识了天南海北的叮当朋友,拥有了难忘的故事。一路走来,开心又满足,大家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时光了。

卢可馨

2019年比赛混采区

细细算来,喜欢丁宁竟已超过10年。有幸见证丁宁从意气少年成长为世界第一的乒乓球选手,我也从高中生变为一名体育记者,与丁宁的交集从每次的比赛现场延伸到了混采区。

2019年深圳公开赛后台,丁宁完成混采准备离开时,被幕布后等待多时的小球童们团团围住。"丁宁姐姐,可以给我们签名吗?"面对孩子们源源不断递过来的球拍,丁宁耐心地一一答允,并且边签名还和小球童们说话,"我在这边签个小小的行吗""这是谁的球拍呀"……其中一个小女孩在拿到丁宁签名的球拍后,按捺不住地在原地蹦蹦跳跳转圈圈,幸福的模样仿佛拥有了全世界。或许这些孩子里有人正在学球,有人是她的球迷,又或许他们只是普通的小学生,丁宁就这样温柔地呵护着每一个孩子小小的愿望。

2019年总决赛,同样是混采区,丁宁在接受采访时,身后一位日本记者的摄像机盖突然滑落到地上,丁宁听到声响马上转身捡起交还给了这位记者,当时记者正在拍摄,没有办法用很大的动作表示感谢,他对丁宁点了头,丁宁也微微点头以作回应。

虽然在我成为记者的时候丁宁已经是大满贯了,但她从来都没有拒绝过我这个菜鸟记者的采访,一直给我最真诚的回答。我看到丁宁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她知道有的叮当因为她选择了相关的职业,她希望在工作中给叮当提供方便,让她们的工作更顺利。在喜欢丁宁的10多年里,她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在身处逆境要笃定前行,更重要的是,以温柔且真诚的心对待每个人。

况俐

2019年印尼亚锦赛

亚锦赛时我刚到印尼不到一个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任务带来的"文化休克感"几乎把我击溃,每天我都看着手机上的倒计时,计划着去日惹看比赛的诸多事宜,计算着能去见丁宁的日子。

看比赛时,和我一起的同事看着我在观众席大声"打call",也跟着我一起为丁宁加油,在我们身后有许多本地的观众,听到我们喊"加油"他们也跟着一起喊,我们顺带给他们上了一堂"汉语教学课"。

我看过很多场丁宁的比赛,但这场亚锦赛是我在那段艰难时光里唯一的支撑,那之后仍然有一堆的糟心事等着我,但我已然有了面对的勇气。丁宁和小朱(朱雨玲)在亚锦赛拿下女双冠军,升国旗奏国歌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下来了,在异国他乡看着五星红旗因为丁宁夺冠而冉冉升起,听着熟悉的国歌回荡在整个场馆里,那份自豪感无以言表。

更多精彩文章

▲ "92一代"之方博:我还想再奋斗一轮

▲"92一代"之闫安:我经历了,也尽力了

▲孙颖莎:新周期我对自己有很多期待

▲王曼昱:全运赛场的"钢铁战士"

樊振东:聚沙成塔,做纯粹的争冠者

▲那些"生死时刻"的神级发球,你还记得哪些?

感谢分享,点亮"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