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起炭廠村,見到這些還原的窯址,不由得讓人想起原來學過的一篇課文,“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的這篇《賣炭翁》彷彿就是上世紀炭廠村村民真實的生活寫照。

歷史上,門頭溝區妙峯山鎮炭廠村曾是御用木炭的主要燒製基地,“炭廠”也因此得名。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燒炭業逐步退出。污染行業退出早,小山村的生態環境也因此恢復得早。可當時除了種點核桃、山楂之類的果品、山貨售賣,村民想不出還能從這大山裏掙出點啥。經歷了兩次產業轉型的炭廠村,開始醞釀第三次產業轉型。

邢書記告訴記者,2007年他們重新確定炭廠村的產業發展方向,實施了炭廠村的第三次產業轉型,就是由林果業向生態旅遊業正式轉型。雖然確立了要盤活“沉睡”多年的綠水青山的發展思路,但是也得要有村民的參與和支持纔行,因此爲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村裏想出了新辦法,村集體成立了旅遊開發中心,免費爲每名村民發放定量股份,讓村民成爲股東。這樣全村上下凝聚成一股,團結一致、艱苦奮戰的強大合力,加快了景區的建設步伐。2009年9月,神泉峽景區建成並開始試運營,2010年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邢衛兵說,通過旅遊產業,壯大了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