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鸡肉眼药水、戒烟豆腐……奇葩专利背后的知识产权牟利歪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截至2021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59.7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为3724.0万件。

1月1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胡文辉披露的上述数字表明,国内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胡文辉介绍,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进一步凸显。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达到3098亿元,融资项目达1.7万项,惠及企业1.5万家,同比增长均为42%左右。

然而,一些企业和个人走上了知识产权牟利的歪路。近年来,非正常专利申请、恶意抢注商标现象屡禁不止,“鸡肉眼药水”“戒烟豆腐”“抗癌注射液”等奇葩专利申请迭出,意在牟取政府奖励,扰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秩序;恶意抢注“丁真”“全红婵”“姚安娜”等商标,则导致市场不正当竞争。

对此,有关部门予以坚决打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科技创新。

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作为创新的代名词,国内企业正越来越注重生产知识产权。

胡文辉在1月12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29.8万家,较上年增长5.2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同比增长22.6%。

知识产权“变现”之路也越走越宽。

胡文辉介绍,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达到3098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融资项目达1.7万项,惠及企业1.5万家,同比增长均为42%左右。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性贷款惠及企业1.1万家,占惠企总数的71.8%。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讨了近20年,近几年开始有了实质性突破,开展的初衷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批高质量专利商标或版权,又缺少资金,需要创新型融资方式。”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丛立先说。

近年来,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工作服务中小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1月12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明确单列信贷计划、专项考核激励、放宽不良率等措施;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通知》,将加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三年行动,指导各地组织银企对接活动。

掐断非正常专利申请

知识产权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不正常牟利现象也愈演愈烈。

胡文辉介绍,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地方通报4批次81.5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前3批撤回率达97%。打击恶意商标注册申请48.2万件。

近年来,投机者通过抄袭、编造、复制等手段炮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专利申请,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我国专利制度的公信力。

2019年,一项抗癌注射液专利获得授权,在网上被披露后引起社会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一名审查员撰文介绍,审查过程中,负责的审查员曾提出质疑,申请人提交了由某制药学院出具的评价报告,声称该抗癌注射液的两份样本对实验癌细胞的增殖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据此审查员作出授权决定,但事后证明,这份专利授权明显失当,此后被宣告失效。

现实中,奇葩专利申请并不鲜见。这位审查员公开发表的文章介绍,一项名为“眼药水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申请,利用鸡肉、葱白、花椒、酱油、白酒等煎煮制成“眼药水”。另一项名为“戒烟豆腐的制备方法”的发明申请,声称“豆腐与红糖水蒸过程中结合成新的氨基酸,食用后达到再吸烟口中无味、不想吸烟的效果,能够达到治疗戒烟的目的”。

为何奇葩专利申请屡屡出现?经济利益是一大因素。早期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资助政策时,只要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符合形式要求的申请文本并取得申请号,便可获得奖金。

“一些专利代理机构通过大批量申请‘专利垃圾’,对外营造经营能力突出的形象借以招揽业务,也不排除一些非正常专利申请蒙混过关,被授权后对外转让获利。”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丛立先说。

因此,各种抄袭、拼凑、编造的专利申请频出,比如,有人将已获得授权的“一种桃树的种植方法”,抄袭后改为“一种苹果树的种植方法”进行申请;有人将已获得授权的“一种空调的节能装置”和“一种空调的安全装置”,抄袭后改为“一种空调的安全节能装置”进行申请。

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道日益畅通后,低质量专利一旦获得授权,恐将扰乱质押融资市场。

有知识产权专家指出,技术创新能力弱的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的信任,有可能采取伪装专利数量以“骗取”银行低利率贷款的投机行为,即基于非市场动机申请大量“垃圾专利”,但企业实际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地提升。这些企业通过投机,拿到银行低利率贷款的同时,也挤压了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

不过,丛立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各方对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比较慎重,对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质量把控较严,轻易不会出现“专利垃圾”被质押融资的情况。

对此,1月12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引导地方优化专利政策,全面取消申请环节的资助和奖励,并加大前端排查力度,对涉嫌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案件进行严格排查、审慎认定。

筛查商标恶意抢注

如果说非正常专利申请扰乱的是市场秩序,恶意抢注商标则直接侵害竞争对手利益。

张志成介绍,2021年累计打击恶意商标注册申请48.2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快速驳回抢注“长津湖”“全红婵”等商标注册申请1111件,依职权主动宣告注册商标无效1635件,向地方转交涉嫌重大不良影响及恶意商标注册案件线索1062条。

“抢注商标再转卖的获利太丰厚了。注册一件商标的费用只要300元,卖到3000元就是十倍的利润,卖到30000元就是100倍。”一名从事商标审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报道,丁真走红后仅仅一个月,在中国商标网就有122件涉及“丁真”的商标注册申请。湖南一家申请“丁真”商标的公司,商标证还没下来,便开价18.8万元。

上述人士介绍,商标注册遵循分类原则,一个服装厂商可能不会在化妆品类别注册商标,一旦该商标被别人抢注,该厂商出于维护品牌考虑,只能花高价买回其他类别的抢注商标,耗费动辄几十万元。

2021年底,美国专利商标局对深圳某商标代理机构实施制裁,该机构代理的15000多件商标全部作废。

1月12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回应称,这家深圳机构,因为在国内存在虚假宣传和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的行为,在去年的“蓝天”专项行动期间,商标执法部门已经对该机构及其负责人进行了行政处罚。

张志成也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立案查处了24起涉及抢注奥林匹克运动会热词商标的商标代理案件,作出行政处罚13件。针对2家代理重大恶意抢注案件违法情节严重的商标代理机构,直接作出行政处罚,停止其商标代理业务。约谈治理13家平台型商标代理机构,引导其建立完善商标恶意抢注的筛查机制,防范代理商标恶意抢注等违法违规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