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资管行业要助力养老金融 聚焦“长期性和普惠性”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在“去刚兑、净值化”的要求下,银行理财的转型备受关注。

“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上海苏河湾峰会上表示。

此外,谈到养老金融,曹宇指出:“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发育相对滞后,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覆盖面不广、长期投资能力不高、抗周期能力不强等问题。资管机构要做好客户画像,针对不同年龄、风险偏好客户群体,丰富养老产品供给。围绕养老产品的长期性和普惠性特点,坚持稳健投资策略、优化期限结构、完善托管模式,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剑指资金空转、脱实向虚

从银行业保险业的整改来看,曹宇指出,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险资管产品基本实现净值化转型,产品投资运作进一步规范。

“融资类信托占比不断下降,通道业务大幅压降,不合规信托项目累计压降超过80%。一些复杂嵌套、池化运作等高风险业务得到整治清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曹宇表示。

从2018年4月的资管新规发布,到2021年12月末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大资管行业如何启程也是市场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指出,资管新规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启用,各类理财、债券、信托不得保本保息,也不得刚性兑付,从此保本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理财产品净值将充分反映市场风险,银行理财正式迎来真净值时代,产品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消费者应该提高对波动的接受度,预计在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将会针对不同目标客户定制多元化产品,提高理财市场规模。

展望资管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曹宇表示:“从银行业保险业来看,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3家开业运营,保险资管公司达33家。我们将继续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理财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批设工作,做好已开业机构的运行评估,积极探索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模式路径,落实扩大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政策,建设各展所长、有机合作、同生共存的生态体系。”

在监管方面,曹宇强调,将持续完善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逐步形成贯穿监管机构经营主线的监管法规体系,全面覆盖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销售消保、风险内控等关键环节。

聚焦养老产品长期性和普惠性

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也成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方向之一。

2021年9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批准四家机构在四地进行试点,发挥理财子公司的专业优势,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推动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同年12月,我国首批试点养老理财产品正式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发售。

曹宇指出,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发育相对滞后,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覆盖面不广、长期投资能力不高、抗周期能力不强等问题,资管行业要充分发挥集中长期资金、灵活配置资产、穿越周期波动的功能作用,积极帮助城乡居民在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财富,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资管机构要做好客户画像,针对不同年龄、风险偏好客户群体,丰富养老产品供给。围绕养老产品的长期性和普惠性特点,坚持稳健投资策略、优化期限结构、完善托管模式,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加强投资者养老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培育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和收益观。”曹宇说。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建议,以理财子公司为例,可依托母行的客户、渠道、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产品设计上,根据客户的年龄阶段、教育背景、家庭结构、收入水平分层分类,精细化客户画像、标签化客户群体,借鉴国内外同业养老产品的先进经验,将养老和普惠深度融合,丰富养老理财产品体系;在投资策略上,以长期稳健为投资理念,探索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积极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领域,结合先前在固收类产品、多资产产品和中长期净值型产品中积累的投资经验,动态调整股票、债券、基金、商品等多元化资产配置方案。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