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資管行業要助力養老金融 聚焦“長期性和普惠性”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在“去剛兌、淨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的轉型備受關注。

“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理財產品實現清零,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存量整改任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已按時完成整改工作。”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GAMF)上海蘇河灣峯會上表示。

此外,談到養老金融,曹宇指出:“我國養老金融體系發育相對滯後,存在有效供給不足、覆蓋面不廣、長期投資能力不高、抗週期能力不強等問題。資管機構要做好客戶畫像,針對不同年齡、風險偏好客戶羣體,豐富養老產品供給。圍繞養老產品的長期性和普惠性特點,堅持穩健投資策略、優化期限結構、完善託管模式,不斷提高專業管理水平。”

劍指資金空轉、脫實向虛

從銀行業保險業的整改來看,曹宇指出,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理財產品實現清零,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存量整改任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已按時完成整改工作,爲銀行理財業務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保險資管產品基本實現淨值化轉型,產品投資運作進一步規範。

“融資類信託佔比不斷下降,通道業務大幅壓降,不合規信託項目累計壓降超過80%。一些複雜嵌套、池化運作等高風險業務得到整治清理,資金空轉、脫實向虛情況得到根本扭轉。”曹宇表示。

從2018年4月的資管新規發佈,到2021年12月末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大資管行業如何啓程也是市場人士最爲關心的問題。

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指出,資管新規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啓用,各類理財、債券、信託不得保本保息,也不得剛性兌付,從此保本理財產品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理財產品淨值將充分反映市場風險,銀行理財正式迎來真淨值時代,產品淨值波動將成爲常態,消費者應該提高對波動的接受度,預計在消費者需求差異化的條件下,銀行理財產品將會針對不同目標客戶定製多元化產品,提高理財市場規模。

展望資管行業的下一步發展,曹宇表示:“從銀行業保險業來看,已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3家開業運營,保險資管公司達33家。我們將繼續堅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則,穩步推進理財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批設工作,做好已開業機構的運行評估,積極探索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公司的模式路徑,落實擴大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政策,建設各展所長、有機合作、同生共存的生態體系。”

在監管方面,曹宇強調,將持續完善銀行業保險業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逐步形成貫穿監管機構經營主線的監管法規體系,全面覆蓋公司治理、投資運作、銷售消保、風險內控等關鍵環節。

聚焦養老產品長期性和普惠性

隨着我國邁入老齡化社會,大力發展養老金融也成爲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向之一。

2021年9月10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批准四家機構在四地進行試點,發揮理財子公司的專業優勢,創新養老金融產品,推動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設。同年12月,我國首批試點養老理財產品正式在武漢、成都、深圳、青島發售。

曹宇指出,我國養老金融體系發育相對滯後,存在有效供給不足、覆蓋面不廣、長期投資能力不高、抗週期能力不強等問題,資管行業要充分發揮集中長期資金、靈活配置資產、穿越週期波動的功能作用,積極幫助城鄉居民在整個生命週期管理財富,提升抵禦風險能力。

“資管機構要做好客戶畫像,針對不同年齡、風險偏好客戶羣體,豐富養老產品供給。圍繞養老產品的長期性和普惠性特點,堅持穩健投資策略、優化期限結構、完善託管模式,不斷提高專業管理水平。加強投資者養老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培育長期價值投資理念,樹立科學的風險觀和收益觀。”曹宇說。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鄭忱陽建議,以理財子公司爲例,可依託母行的客戶、渠道、資金、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產品設計上,根據客戶的年齡階段、教育背景、家庭結構、收入水平分層分類,精細化客戶畫像、標籤化客戶羣體,借鑑國內外同業養老產品的先進經驗,將養老和普惠深度融合,豐富養老理財產品體系;在投資策略上,以長期穩健爲投資理念,探索全生命週期服務模式,積極投向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領域,結合先前在固收類產品、多資產產品和中長期淨值型產品中積累的投資經驗,動態調整股票、債券、基金、商品等多元化資產配置方案。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