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付秋实

近日,银保监会召开“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由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主持,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肖远企出席会议,银保监会机关相关部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10家保险机构参加座谈。此次座谈会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此次座谈会肯定了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会议指出,我国保险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显著扩容,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以来,保险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21年11月末,保险业共有法人机构238家,总资产共计24.6万亿元,提供保险金额10629.9万亿元,保险资金通过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融资20.4万亿元,已经连续4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2021年前11个月,全行业赔付支出1.43万亿元,较好地发挥了保险保障的功能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保险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刮骨疗毒整治乱象,砍掉低价值业务,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在此过程中,保险业加速回归保障本源,从曾经拼规模、比声势,到如今拼价值、比口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保险业一致且自觉的共识。

当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表现为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不高,在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经营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薄弱,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在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监管部门召开座谈会探讨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适时的也是必要的。

一方面,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前提条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在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提出通过保险分散风险的就有23条。比如,《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提出,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风险保障和融资促进作用;《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提出,鼓励知识产权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转化的作用;《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提出,健全森林保险制度,鼓励保险机构和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保价值、保产量、保收入的特色经济林和林木种苗保险试点,等等。每一次出现,都充分体现了保险在风险管理、经济补偿方面难以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面对内外部复杂环境确保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保险业发展环境异常严峻,此前多年粗放式发展产生的问题、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风险,一直被高速发展所掩盖,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问题与风险加速暴露。与此同时,传统增长动力不足,新的动能供给匮乏,保险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重重因素叠加,保险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负债端,2021年前11个月原保险保费收入4.16万亿元,同比下降1.27%;资产端,资产平均久期与负债平均久期仍存在较大时间缺口,在长期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下,保险公司资产配置面临较大挑战。

在应担的责任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下,保险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发力点在于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通过更多更优的保险产品,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养老、健康等保障需求。在服务“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方面,大力发展普惠保险,切实促进共同富裕。

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关键点在于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继续夯实公司治理主体责任,严格管理股东股权行为,加强董事会建设,做实监事会功能,发挥独立董事作用,加强高管人员履职管理。同时,全面加强内控建设,培育合规文化,增强保险机构合规经营内生动力。全面加强内控建设,培育合规文化,增强保险机构合规经营内生动力。

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突破点在于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好风险的管理者。目前,我国保险业依旧存在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化水平不足导致无法实现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因此,保险业要在风险事前预警、事中管理和事后应对上,提升专业化水平,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保障全面、竞争有序的保险供给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和长期稳定资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