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曝出的小馬哥“凡爾賽式”自言騰訊普通引起市場一片熱議。

據悉,去年底的員工大會上,馬化騰表示,“騰訊只是國家社會大發展期的一家普通公司,是國家發展浪潮下的受益者,並不是什麼基礎服務,隨時都可以被替代。未來,騰訊在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時候,要做到不缺位、做到位、不越位、做好助手、做好連接器。”

鏈接策略重新審視?

事實上,騰訊的終極目標是連接一切。在騰訊成立15週年之際,騰訊在《通向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中提到,“首先就要連接一切”,而“流量+資本”無疑是騰訊實現連接最佳途徑之一。

騰訊通過開放是把流量放出去,讓它全部變成投資,流量開放、資本開放,很多項目不再自己做,也不再過分追求封閉或內生長模式。騰訊通過“流量+資本”的打法也確實豐富了其生態場景,同時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自“流量+資本”打法確立以來,騰訊的市值也增長數倍。

然而,這種打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弊端,正如早年一篇《騰訊沒有夢想》一文所說,騰訊由於資本策略驅動下,其在逐步失去了內部的產品和創新能力。

該文言簡意賅指出,騰訊在用一種它自認爲最科學的經營方式在經營一家科技公司,在實戰中忽視了一家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來自產品創新。即便在騰訊定義爲主業務的社交連接和數字內容領域,在算法時代面臨頭條和抖音的挑戰時,也顯得非常手足無措無法有效應對。

當時相關業內人士尖銳的指出,“流量+資本”的投行化思維,讓其對內部項目孵化變得沒有耐心,有的甚至形成了追漲殺跌心態,即一旦投入產出未達標,項目被砍掉的概率較大。

在短視頻賽道的失守,或正是投行化短期思維的弊端顯現。頭條的曾經的產品負責人陳林評價:砍掉騰訊微博和微視,是騰訊犯下的兩個大錯。

相關人士更是直接指出,國內經濟發展新舊動能正在轉換,如今,監管層希望藉此推動產業再平衡,互聯網企業需要拿出高毛利加強技術創新投入。對於騰訊而言,其創新路徑或面臨重新審視。

硬科技時代呼籲砸研發

在當下呼籲硬科技的時代,監管似乎更希望看到頭部優秀企業加大向硬科技的投入,做難而正確的事。根據《“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文件精神,其也強調企業需要加強研發投入。

2021年12月17日,歐盟委員會發布2021年歐盟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2021 EU Industra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這份榜單可以大致看出世界行業巨頭研發投入情況。我們看到,像谷歌微軟臉書等互聯網公司,其2020年的研發支出項分別爲225億歐元、168億歐元及150億歐元。反觀騰訊研發支出項,其2020年僅爲48.6億歐元,明顯與巨頭差距較大。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僅僅華爲研發支出超過百億歐元,2020年爲175億歐元。

頗爲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我們阿里和騰訊都爲國內互聯網巨頭,而阿里2020年的研發支出明顯增加,2020年爲71億歐元,較上一年同比增加32.9%。而作爲互聯巨頭之一的騰訊,其研發支出無論是增速還是絕對值,較阿里對比似乎一般。2020年,騰訊的研發支出爲48.6億歐元,較阿里少了將近20億歐元,同比增速僅爲6.1%。

事實上,世界上偉大而受尊敬的科技企業,更多是通過加強研發投入,做難而正確的事實現正向內生增長,爲行業輸出標準或行業頂尖人才,這纔是偉大科技公司的終極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