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文

2022年1月12日,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健康保險工作委員會等機構聯合發佈《“惠民保”發展模式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據統計,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惠民保”業務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截止2021年三季度,已經有58家保險機構在27個省參與了超過100個“惠民保”項目,總參保人數超過7000萬。

《報告》認爲,“惠民保”短期內或對其他商業保險形成擠壓,但長期利好行業發展。有機構測算,由於“惠民保”業務的推出,商業“百萬醫療”的保單銷售縮水將超過 30%,對於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的衝擊是巨大的,但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每次衝擊對於行業發展都是極大的推動。

席捲全國,27省全覆蓋,超七千萬人參保

“惠民保”的全稱爲“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由於其業務模式得到政府、商業保險機構以及第三方服務平臺等“大健康”主體的廣泛參與,“惠民保”已經迅速成爲行業熱度的代名詞。

《報告》顯示,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惠民保”業務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三季度,已經有58家保險機構在27個省參與了超過100個“惠民保”項目,總參保人數超過7000萬。

從公開信息來看,“惠民保”參保人羣整體呈現年齡偏高的特點。以上海的“滬惠保”爲例,該產品2021 年截止到 5 月底共有 580 萬人投保,其中 50 歲以上人羣佔比超過 48%,參保人羣平均年齡 48 週歲;最終參保人數超過 718 萬人,參保率爲 37.4%。與之類似的還有河北的“冀惠保”、天津的“津惠保”等,參保人羣的平均年齡均在 48 週歲以上;甘肅的“全城惠民保”和安徽的“蚌惠保”,參保人羣的平均年齡均在46 週歲以上。

從經營狀況來看,越來越多的產品已經或者即將經歷一個完整保單週期,但是經過多個保單週期的產品仍然有限,“惠民保”產品呈現出賠付率逐漸上升的趨勢。以“深圳重疾補充保險”爲例,在過去 5 年裏,大多數年份的賠付率均高於100%,如果再考慮其他運營管理成本,虧損情況應更爲嚴重。如果按當前的發展趨勢,“深圳重疾補充保險”想保持產品長期運營,未來再次上調保費將是大概率事件。

從新承保項目來看,目前整體呈現出兩級分化的態勢:一部分產品賠付明顯不足,例如,蘭州“金城·惠醫保”自2021年5月投保完成,投保 55萬人,按69元價格計算保費收入約3800萬元,但截至7月底,達到賠付標準案件僅 146件,賠付金額100多萬元,最大賠付額 9.14萬元。而另一部分產品則面臨較高的賠付壓力,如上海的“滬惠保”,2021 年7月生效,739萬人參保,總保費超過8.5億元,開始受理的一個月僅賠付 2111 萬元,但截止10月31日,四個月受理理賠申請4.8萬人次,累計賠付2.2億元,月均賠付率6.5%,即使後續賠付率不再上升,滿期賠付率預計也將達到78%。

《報告》認爲,“惠民保”目前尚處於早期的探索和經驗積累階段,無論是商業模式、產品設計,還是風控槓桿、服務水平,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性,未來的量產模式和經營形態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由於賠付率受到當地基本醫保的保障水平、保單經營週期以及民衆對於保單責任的熟悉度等多種因素影響,也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影響,中長期的賠付趨勢以“保本微利”爲理想狀態。

短期衝擊商業保險市場,但長期利好行業發展

《報告》基於“惠民保”業務形態的深度拆解和國際案例的研究分析,預判其未來可能的演變方向與發展模式:“惠民保”短期內或對其他商業保險形成擠壓,但長期利好行業發展。

有機構測算,由於“惠民保”業務的推出,商業“百萬醫療”的保單銷售縮水將超過 30%,這對於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的衝擊是巨大的。但如果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每次衝擊對於行業發展都是極大的推動。

具體而言,“惠民保”是現有產品的強力補充,其突破之處在於其“平均保費低,投保條件更加寬鬆”的特點增強了民衆對於商業保險的理解,特別是健康保險的理解。商業健康保險的知識普及程度加深,是保障行業高速發展的態勢的重要動力。

從“搜索指數”對比也可以看出,僅“惠民保”一個詞的搜索指數在高峯時已經超過 900,如納入“城惠保”、“滬惠保”等其他名稱,該指數將會更高。

“惠民保”短期的擠壓效應主要源自商業健康保險產品體系的高度同質化、嚴格的客羣篩選要求以及盈利要求等。短期擠壓的效應一定程度上會倒逼險企對壽險重疾產品迭代升級,從而更多樣化地實現健康保障供給。

《報告》認爲,保險機構只有將傳統的客羣選擇從標準體擴展向非標準體、從有限年齡段開放至全年齡段,從某個健康週期延伸向全生命週期,解放思想、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和服務能力建設,挖掘民衆健康保障需求,與基本醫保、養老體系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補充作用。長期來看,商業健康保險的規模空間依然值得期待。 “惠民保”的另一項重大突破是保險機構與地方醫保的數據打通,這使得以數據作爲生命線的保險機構有機會創新開發出更加多元化的產品來滿足民衆需求,同時,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社保商保的一體化結算,打通了保險業復業以來長期面臨的一體化服務瓶頸,極大地改善了民衆的結算服務體驗,數據聯通的方式也使得保險的風險控制實現了數字化,降低了風控成本,從而有機會進一步讓利民衆。如這種模式進一步向其他健康醫療保險產品擴展,將會從根本上改變商業保險機構的運營模式。

《報告》建議,商業保險機構將“惠民保”作爲發展契機和實踐平臺,深度理解基本醫保的管理邏輯和後續規劃,以充分協同、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在數據方面,不僅要對歷史靜態數據進行挖掘分析,也要整合自身的數據以及非醫保患者數據,爲精準定價和產品設計提供科學費率;在運營方面,開展精細化運營,服務流程應當與醫保銜接,並推動這種一體化結算模式向其他產品覆蓋,更好滿足不同客羣的服務需求;在推廣方面,充分依託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組織能力,瞭解民衆需求痛點,樹立商業保險良好形象,激發健康保障需求,以持續提升商保的支付佔比;在管理方面,積極引入商保目錄,協同各方增強與醫藥、健管等公司議價能力,爲控制超賠風險,可通過優化約定投保窗口期,理賠窗口期等方式,支持數據及時完整地獲取以及決策準確有效地制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