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話徐洪才:2021中國經濟年報“藏”着這些亮點

今天(1月17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統計局公佈2021年中國經濟年報。初步覈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中國在面臨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的情況下,GDP同比增長8.1%,實屬來之不易,具體來看可以說亮點紛呈,比如CPI、就業、外貿等。

展望2022年,徐洪才認爲,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利條件沒有變,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不斷湧現。他認爲,新的增長點既有來自需求的拉動和供給的推動;也有來自內需的擴大和外需的拓展;還有來自改革的推進和創新的帶動。“新的一年要應對需求萎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苦練內功,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尤其在擴大內需上發力。”

全球通脹壓力之下,中國CPI保持溫和上漲

徐洪才表示,這份經濟年報中,一些數據非常亮眼。

比如,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0.9%。徐洪才說,全球通脹壓力加大,美國通脹創下近40年新高,但是我們的CPI比上年上漲0.9%,“顯然中國通過政策調整,通脹控制得不錯,特別是跟民衆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瓜果、蔬菜、豬肉、牛羊肉、雞蛋等供給充足,生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再比如,就業形勢總體穩定。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比上年增加83萬人。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爲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個百分點。過去一年,城鎮新增就業增加和調查失業率穩定,都達到了預期目標。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奠定了就業的基礎;一系列援企穩崗幫扶政策,對於高校畢業生、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等重點羣體就業都產生了積極作用。另外,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去年仍在繼續較快發展,各種靈活的就業模式吸納了許多勞動力就業。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2億人左右。

外貿數據也非常搶眼,此前海關總署已公佈最新數據,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以美元計價,進出口規模達到了6.05萬億美元,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關口,再上新臺階。

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超過5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7.1%,快於全部投資12.2個百分點。2021年在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等領域,還有新經濟領域,吸引資本投資增長速度都是比較快的,這說明結構在優化,質量在提升。

另外,從數據可以看出,國內大循環主體作用增強。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1%,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說明經濟增長還是內需拉動爲主。

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經濟產業鏈韌性較強

徐洪才表示,去年中國經濟面對充滿困難和挑戰的內外環境,疊加新冠疫情的衝擊,主要指標都取得了超預期的成就,非常不易。

他認爲,首先是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我們的“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措施得力,總體平穩有序,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健康安全環境。 中國的新冠疫情在2020年一季度就得到了有效控制,3月中旬到4月份,中國各地的復工復產速度不斷加快,從當年二季度開始,中國成爲全球經濟唯一正增長的國家,中國的供應鏈、產業鏈全面恢復,在全球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原來流失到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的訂單迴流到中國。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產業鏈韌性比較強,產業鏈完整,配套能力比較強。

其次,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2021年國內生產材料大幅度上漲,PPI居高不下,推升了製造業和中下游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市場主體的生存情況受到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臺保供穩價措施,特別是保中小微企業發展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提供定向的普惠金融支持等,效果顯著。

此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協同配合,逆週期與跨週期政策有機結合,在關注短期經濟週期性問題的同時,更加關注中長期的結構性和趨勢性變化,各項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堅持了穩中求進的總原則,當出現短期波動時,沒有頻繁地過度調節,而是把控了政策調控的節奏和力度,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創新政策落地,包括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營造創新環境上,資本市場也積極支持,特別是北交所的建立,專注於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型創新企業,這些都有助於創新,有助於資金流入創新領域,對於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經濟競爭力有支撐作用。

2022年還有新的經濟增長點

展望2022年,徐洪才表示,今年是我國經濟逐步迴歸常態運行的一年,但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有不確定性,國內發展也有壓力。但總的來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態勢沒有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因素沒有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變。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不斷湧現,包括需求的拉動和供給的推動;內需的擴大和外需的拓展;改革的推進和創新的帶動等。從全年看,今年經濟還是有望實現穩中求進。

具體來看,首先,我國疫情常態化防控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生產生活秩序總體穩定;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總人數超過12億人,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多的,這爲經濟增長築了一個總的防線。

其次,我國產業供給體系全,配套也較爲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促進供給增加。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空間,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構建國內強大市場的立足之本。從2021年的數據也可以看出,2021年,我們的消費總量達到44萬億元這個新臺階,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全年是79.1%,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達到了65.4%,這凸顯了國內市場的作用。

同時,我們還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到去年底,我國與145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進出口總額增長20%以上。

此外,徐洪才認爲,今年1月1日生效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RCEP是對亞太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我們要充分利用未來進口關稅降低,乃至絕大多數產品要實行零關稅這一點,趁機擴大傳統優勢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參與到整個RCEP的分工體系中,要將規則爲我所用,降低我們的經營成本並擴大出口。”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