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造船這個全球第一,非同一般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16日公佈:2021年,造船業三大指標我國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實現了“十四五”的開門紅。此外,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預測,2022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將超過4000萬載重噸。

爲什麼老司機會特別關注這條行業新聞?不僅僅是因爲它是中國創造的又一個“世界第一”,其中4000萬噸這個數字,更讓老司機聯想翩翩。

造船總噸位4000萬噸,意味着什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去年曾提到,如今中國造船能力已經超過二戰期間位於巔峯時期的美國。

“中國在2019年一年建造的船隻比美國在二戰中最高峯時期建造的還要多。美國在二戰期間實施了緊急造船計劃,以支撐在歐洲和亞洲兩個戰區的作戰,美國造船業由此到達了每年造船1850萬噸的峯值,到戰爭結束時,美國商船隊的規模接近4000萬噸;而2019年中國一年就建造了2300多萬噸的船隻,中國的商船隊規模總計超過3億噸。”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援引聯合國的統計數據稱,中國在2018年以總噸位計佔全球造船市場的40%,遠高於排名第二的韓國25%。“即使美國在二戰期間(1941-1945年),造船總噸數也不超過4000萬噸 。”

老司機的興趣點在哪裏,大家看出來了吧?

衆所周知,美國在二戰期間的瘋狂造船速度令軸心國瞠目結舌,以著名的自由輪爲例,美國造船廠利用流水線作業,先後建造了2710艘這種萬噸級貨輪,而德國潛艇使盡全身力氣,也不過才擊沉了215艘。

以巴爾的摩造船廠爲例,僅這一家造船廠就生產了384艘自由輪,此外還建造了94艘體型更大、速度更快的“勝利號”,以及45艘兩棲登陸艦。

德國海軍司令鄧尼茨不得不承認,在同盟國商船製造噸位和德國潛艇擊沉噸位的競賽中,美國硬是顛覆了“毀滅比建造更容易”的說法,取得了大西洋絞殺戰的勝利,併爲盟軍在歐洲和亞洲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資基礎。

對於當時的日本海軍而言,伴隨着美國造船工業的火力全開,戰爭中後期美國海軍陸續服役的上百艘艦隊航母和護航航母,更足以讓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期取得的那些“輝煌戰績”瞬間失色。

老司機回顧美國造船業的顛峯時刻,只是爲了證明“造船總噸位達到4000萬噸”是什麼概念——它足以成爲戰爭進程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而這次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中國預計在2022年將建造超過4000萬載重噸船隻”的消息,意味着中國一年內的造船總噸位,將相當於美國在二戰中所有造船噸位之和!

當然,嚴格意義上說,載重噸和船舶總噸位的概念定義還略有差別,但4000萬這個數字,至少可以充分說明中國造船能力的巨大優勢。

公開報道顯示,中國造船業不但能建造普通的散貨船和集裝箱船,也能建造高端的豪華郵輪,或者是那些技術要求極爲苛刻的液化氣船和化學品船,即便是功能強大的各種海上作業或工程船,同樣不在話下。

這意味着中國造船業已經掌握了頂級船舶建造技術。

西方媒體認爲,中國驚人的造船能力完全有能力轉化爲中國海軍的快速擴張,從而成就中國新型作戰艦艇“下餃子”式的服役速度。CNN就鼓吹說,“中國海軍的戰力只花了20年就增長超過3倍,正以驚人的速度建造現代化艦艇、潛艇、航母、兩棲攻擊艦、彈道導彈潛艇、極地破冰船等,成爲足以支配全球的海軍規模。”

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讓西方震驚

對於“中國海軍規模世界最大”的問題,老司機之前已經澄清過多次——目前我們與美國海軍相比,在大型艦艇方面仍有相當明顯的差距。但老司機今天想說的是,中美造船能力正在 “此消彼漲”。

美國國會衆議院的議員羅布·維特曼公開表示,二戰期間,美國擁有大量的、非常充沛的工業基礎和人工潛力,這讓美國能夠把汽車、客機和輪船迅速變成坦克、戰鬥機和航母等“戰爭必需品”。但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美國的工業潛力已經連續很多年發生了退化。美國海軍現有4個軍工造船廠,均建於19世紀至20世紀。對於大型軍艦和潛艇來說,船塢是必不可少的維修設備。美國海軍船塢老化問題嚴重,工作效率低、維修保障能力差,甚至已不適合維護美國海軍新型艦艇。2000年至今,美國造船業流失超過2萬名技術工人,不少10萬噸級的船塢被迫廢棄。

換句話說,以美國造船廠目前的維修和保養能力,維持現有艦隊尚且困難,何況未來要維護數量更加龐大的海上艦隊。

美國日益衰落的造船能力,註定了美國海軍整體能力未來將逐步下滑。

而今天中國造船工業的蓬勃發展速度,讓我們看到了未來趕超的希望。

來源:樞密院十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