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海右文藝沙龍談藝術創作 韓真:把《千里江山圖》搬上舞臺

  韓真做客海右文藝沙龍。(本報記者王剛攝)

  □本報記者張曉涵

  去年8月,一部《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首演,驚豔了觀衆。1月18日,新一期海右文藝沙龍在濟南報業全媒體矩陣上線,與網友一起走近該劇的編導之一韓真和她的藝術創作。大家可以通過濟南發佈、愛濟南、新黃河、舜網與韓真一起探討舞蹈藝術,探討傳統文化之美。在訪談中,韓真透露,身爲山東人的自己,從小就感受着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她用自己的作品來反哺,“我們力求爲中華五千年文明而作”。

  談《只此青綠》可以讓心靜下來的作品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珍藏於故宮博物院。韓真透露,自己在2017年曾經有幸親眼領略了這幅畫的神采,“真的有一眼萬年的感覺”。

  作爲專業的舞蹈編導,韓真她們發現,以水墨山水爲題創作的舞蹈作品非常多,而觸碰青綠山水的作品卻鳳毛麟角,於是便想以《千里江山圖》爲主題創作一部舞劇。

  開始創作後,韓真她們才發現太難了,幾位主創憋了好久也沒什麼思路,大家就決定回去大量讀書,“當你一隻腳想要邁進傳統文化大門的時候,會發現舉步維艱、如履薄冰,一抬腳就碰到知識點,每一絲、每一處你都不能夠去造次,得要學到真東西”。她們研究色彩、詩歌、書畫、宋代美學,去故宮文物醫院看文物的修復。最終,她們採用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以一位現代故宮研究員——展卷人的視角,讓畫師王希孟與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制筆人、制墨人一一登場,循着“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的章節,一起感受《千里江山圖》的繪製過程。“古代的工匠人和今天的文博人同樣無名無款,也同樣是在用自己的一生所學來創作和保護文物。”

  韓真表示,這部作品可以讓觀衆在走進劇院的那一刻,內心慢下來、靜下來,會生出很多感想,與以往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一下子契合連貫起來。《只此青綠》的最大亮點是對傳統文化的誠意。“當你消費傳統文化的時候,它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狀態。當你沉醉於傳統文化的時候,呈現出來的一定是另外一種狀態。”

  談創作傳達了一種精神傳承

  韓真與周莉亞共同打造的兩部作品《只此青綠》和《永不消逝的電波》題材雖然很不一樣,但對於她們而言都是一個突破,形成了兩種風格,也都得到了大衆的肯定。

  韓真坦言,“《永不消逝的電波》有強烈的敘事性,它帶着很強烈的電影類型片特色,很容易被觀衆接受。在兩個多小時內,它會‘佔領’觀衆所有的思想,讓人沒有時間去看別的,沒有時間去錯過任何細節,它會是一個把人所有細胞都調動和佔滿的一個作品。而《只此青綠》則是讓觀衆在不知不覺間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是舞蹈詩劇,是我們常說的大寫意,它有大片的留白。”

  但是兩部作品也有共同點,韓真認爲,“兩者都傳達了一種精神傳承,這是根植於我們血脈中的,我們能夠有觸動和感動的精神層面。”

  《只此青綠》是一部舞蹈詩劇,與之前的舞劇有什麼區別呢?韓真認爲,它更強調傳統文化的意象。比如我們古典文學裏經常以明月寄相思,在《只此青綠》中也有,這一輪明月其實就是一個象徵意義,也是詩畫的一種意象,“一輪明月朗照千年,關聯了千年前創作《千里江山圖》的王希孟和千年之後的展卷人,以及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舞劇可能更加強調情節的跌宕起伏,而舞蹈詩劇則更強調的是在留白的那一瞬間,你自己去完成一個與舞臺共同創作的過程。

  談文化發展年輕人對文化傳播有說服力

  作爲山東人,韓真從小就受着齊魯文化的薰陶,她表示,山東的文化根基非常深厚,文化的傳承是深植於骨子裏的、延伸到生活中的。山東的文化滲透着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在這片土地上有很多傳統值得我們去發現。

  韓真也表示,在當下的時代,我們一定要關注年輕人想什麼、看什麼。“藝術消費者的年齡越來越小,我現在看到很多家長帶着孩子進劇場,未來他們就是藝術市場消費的主力軍。”韓真坦言,“想要創作出好的作品,要着眼於下一代。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具有辨別能力,他們懂得選擇戲,他們也渴望好戲,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讓從來不看劇的觀衆進入劇院,我覺得有必要讓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作品去撐起他們的期待。而且他們可以講給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他們對文化的傳播很有說服力。”

原標題:做客海右文藝沙龍談藝術創作 韓真:把《千里江山圖》搬上舞臺

值班主任:李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