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除了有望繼續降準,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上新”可期

在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背景下,2022年繼續降準可期。

1月18日,在央行首場新聞發佈會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談及下一步降準的空間和可能性時表示,在2021年兩次降準後,當前金融機構平均存款準備金率是8.4%,水平已經不高了。下一步進一步調整的空間變小,但仍然還有一定空間。

他還提出,在經濟下行壓力根本緩解之前,貨幣政策要充足發力,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

後續降準、降息還有空間

近一段時間,市場寬鬆預期進一步升溫。1月17日,市場迎來降息禮包,央行宣佈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公開市場逆回購兩項操作的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央行超預期降息是否意味着貨幣政策走向寬鬆?後續降準、降息的空間還有多大?

2021年,央行分別於7月與12月兩次全面降準各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2.2萬億元,優化了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助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降準後,當前金融機構平均存款準備金率是8.4%。

對此,劉國強表示,“這個水平已經不高了,無論是與其他發展中經濟體還是與我們歷史上的存款準備金率相比,應該說水平都不高了,下一步進一步調整的空間變小。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仍然還有一定空間,我們可以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以及宏觀調控的需要使用。”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對第一財經表示,存款準備金率不管高低,核心還是爲本國宏觀經濟服務。海外國家的準備金率跟我國結構不一樣,它們主要是超儲率比較高,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比較低,我們則相反。考慮到整個宏觀經濟的需求,包括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方向,未來有必要進一步下調存準率。

工具箱“上新”可期

而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此次央行降息可看作是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另一項重要的支持穩增長的工具。

2021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精準調控、收放自如,包括兩次降準、兩度外匯存款“升準”、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再貸款再貼現常態化使用、將兩項直達工具轉化爲支持小微企業的市場化政策工具等。

談及貨幣政策後續發力要點,劉國強表示,一是充足發力,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二是精準發力,要致廣大而盡精微,金融部門不但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主動找好項目,做有效的加法,優化經濟結構;三是靠前發力。現在雖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時間很短,一年之計在於春,所以我們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

明明認爲,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是比較豐富的,包括總量工具以及各種結構性直達實體經濟工具。2022年,要發揮貨幣政策穩增長的功能,貨幣政策操作在運用已有工具的基礎上,不排除還會有一些創新工具的推出,主要方向是儘快穩定融資、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發揮政策穩增長的效果。

LPR將大概率下調

在MLF利率—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貸款利率的傳導渠道下,降低MLF利率成爲推動貸款利率下滑的主要方式之一。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峯表示,MLF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降,體現了貨幣政策主動作爲、靠前發力,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通過LPR傳導降低企業貸款利率,促進債券利率下行,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有助於激發市場主體融資需求,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穩定性,支持國債和地方債發行,穩定經濟大盤,保持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目前,商業銀行的淨息差已經接近歷史低點了,2021年三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僅有2.06%,偏低的淨息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銀行主動壓縮加點降低LPR利率的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降低MLF利率才能爲LPR利率下調打開空間。

業內普遍預計,MLF利率下調後,LPR利率將大概率同步下調。

實際上,隨着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2019年LPR改革以來,我國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逐步健全。2021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持續優化LPR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推動實際貸款利率在2020年大幅度下降的基礎上繼續穩中有降,2021年全年企業貸款利率爲4.61%,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劉國強表示,推動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繼續發揮LPR改革的效能,切實維護存款市場的競爭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劉國強強調,穩定存款市場競爭秩序也很重要,如果存款競爭無序,存款利率就會特別高,比較差的銀行、經營不好的銀行,拉不到存款,就利用高利率誘惑老百姓存款,這樣就會把存款利率帶高,別的銀行不得不跟上,影響整個銀行存款秩序。另外,存款利率如果太高,貸款利率就很難降下來,企業融資成本也就很難降下來。“我們現在下了大力氣,維護存款市場的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推動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