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多地相繼報告本土病例,出行被隔離的風險逐漸上升。因購買方便、保費便宜,且直擊消費者痛點,部分保險公司推出的“隔離險”在社交平臺走紅。然而,隔離在家躺賺的想象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許多消費者吐槽,“隔離險”條款中有一系列限制條件,想要理賠成功沒那麼簡單。

“59元防疫險,居家隔離1天能領200元,一杯奶茶錢保障一年!”新冠疫情暴發後,有保險公司順應市場變化及客戶需求,推出了一些新險種,其中就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強制隔離的津貼,也就是“隔離險”。對人們來說,集中隔離有的需要自擔費用,同時會耽誤不少時間,如果能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獲得經濟方面的補償,顯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然而現實是,投保過程很輕鬆,想要理賠成功卻困難重重。不少人表示,申請理賠時才被告知,次密接、非自費、居家隔離、境外回國、全域管控均不在賠付範圍內。

這當中有一些人未細究投保規則、保險合同條款的因素,也與“隔離險”險種和責任都比較新,在銷售和理賠過程中存在一些模糊或易混淆的地方有關,但也不排除有保險公司只是把“隔離險”當成了營銷噱頭,口惠而實不至。

早在2020年2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便曾表示,爲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禁止保險公司開發專屬新冠肺炎保險此類單一責任產品,防止出現以疫情爲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品。從目前情況看,市面上常見的“隔離險”大多是一年期以內的意外險,其是否在上述“禁止”的項目範圍內,有待明確。

面對“隔離險”引發的爭議,一來消費者投保時要謹慎,二來保險公司要自律。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要對症下藥,該規範的規範,該叫停的叫停,給市場各方以明確的指引和遵循,防止商家在政策法規層面打擦邊球。保險公司將業務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推出一些順應市場變化及客戶需求的產品,沒有問題,但前提必須是尊重和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借疫情搞營銷,更不能只顧自己逐利。否則,不僅消費者會“用腳投票”,監管部門也會找上門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