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剛剛結束,全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包括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證,下同)524家,刷新A股市場紀錄。

過去一年,在省級層面,除青海和甘肅爲零新增外,其餘29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廣東(92家)、浙江(87家)、江蘇(86家)排名“前三”的地位無人撼動,上海(48家)、北京(40家)、山東(36家)屬於“第二梯隊”,其餘省份新增上市企業數量都在20家以內。

從城市尺度來看,共143座城市有企業新增,上海(48家)、深圳(41家)、北京(40家)、杭州(37家)的新增數量一騎絕塵,與其他城市拉開差距。

這種“強者恆強”的趨勢愈發明顯。截至2021年12月31日,A股上市公司共4685家,46%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廣州、寧波、南京、無錫、成都十座城市,而且這十座城市都在2021年實現上市公司總量“破百”。

這十座“破百”城市助推資產證券化有什麼規律和祕訣,值得詳細剖析。

你追我趕

寧波、南京、無錫、成都“破百”

北京、上海在總量第一的寶座上一直是“你追我趕”。2021年北證開板,北京憑藉11家原來在新三板精選層的儲備力量,總量一下超過了上海。

到年底,北京上市公司數量達到425家,佔A股上市公司總量9.1%、佔10座上市公司“破百”城市總量的19.7%;上海以5家的差距緊隨其後,有420家,北、上也是唯二跨過400家上市公司的城市;深圳排名第三,388家,杭州第四,202家。其餘六座城市的上市公司總量均在200家以內的水平,寧波(107)、南京(106)、無錫(104)與成都(101)以差不多的年度增量,剛好踩線“破百”。

分板塊來看,上海奪得兩個第一,分別以290、59家躍居主板、科創板第一名;深圳拿下創業板榜首;北京則位居北證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蘇州躋身科創板前三,以38家超過深圳,位居第三,同時與廣州並列北證第二名。

IPO趨勢

南京、成都增量達到“兩位數”

過去一年,十座城市的上市公司增量均爲兩位數,上海居首,新增48家。廣州和四座剛破百的城市,去年的增量處於同一水平。總體來看,十座城市共新增266家,佔據A股市場總體增量的“半壁江山”。

觀察近3年的IPO趨勢,北京增量呈放緩趨勢,2021年新增40家上市企業,相比2020年減少9家。相反,南京和成都的增量則實現從一位數到兩位數的跨越。

企業上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幾年的佈局是難以兌現的,這其中既有企業的發展,也有地方的推動。2018年初,湖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上市公司倍增計劃”。爲保障這一計劃的實施,湖北省將“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納入市、州、縣政府和省直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覈”。

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助推企業改制上市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作爲十城中唯一地處中西部的城市,成都2021年在IPO方面創下歷年來的最高水平——新增14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5家境外上市企業。

回顧過去,自1993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誕生,到2015年突破50家,成都用了23年。而從50家到100家,只用了6年時間。上市速度迎來爆發,得益於地方開展的企業上市培育工作。這種培育工作“下血本”到什麼程度?不只是請人來授課、開展一對一的企業服務,成都有些區市縣還帶着轄內企業高管一起“走出去”,到改革開放前沿上課培訓、調研取經。

“十四五”規劃裏,成都定下新目標:年均增加15家上市公司,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超過200家。

專精特新

上海上市企業數量最多,成都佔比最高

去年資本市場最熱的話題就是“專精特新”了。無論是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釋放出“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磅信號,還是市場需要專精特新企業補鏈強鏈、解決“卡脖子”難題,以及北交所橫空出世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平臺,無不在說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去年10月,工信部公佈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之後,浙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到470家,總數位居全國第一,比第二名廣東多出41家。

若論哪座城市收穫最豐?城叔此前根據啓信寶提供的企業註冊信息統計,除4座直轄市外,寧波、深圳、成都3座城市上榜企業數量均超過100家,位列前三。

不過,“專精特新”池子裏的企業多,但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就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了。

統計顯示,上海的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絕對數量最多,爲33家;寧波雖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領先,但目前已上市的只有5家,佔寧波已上市企業比例也是最低的,僅4.7%;從佔比來看,成都最高,在其已上市的101家企業中,15.8%都是“專精特新”企業。

行業分佈

計算機/電子/機械設備/醫藥生物最集中

以申萬一級行業(2021)爲分類標準,看十城上市企業的行業分佈情況。計算機、電子、機械設備、醫藥生物、電力設備是十座城市上市公司最集中的五大行業。其中,計算機行業的企業是最多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與和成都,都在這個行業湧現大量上市企業。

細看之下,城市各有自己的行業特色。

北京誕生27家傳媒業上市公司,有總市值在300億元水平的萬達電影、光線傳媒,也有近兩年遭受重創的市值僅剩33億元的北京文化(ST北文)。

寧波上市企業分佈最多的行業是汽車,無錫分佈第三的行業也是汽車。這兩座城市都具備發達的汽車零配件產業鏈。業內人士曾比喻,無錫“出品”的汽車零部件幾乎可以拼裝成一部整車。同樣,寧波出臺“三年行動計劃”稱,要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製造示範基地。汽車行業並不侷限於整車製造,零部件和上下游相關行業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寧波和無錫在零部件領域催生了18家、12家上市公司,側面印證了產業價值。

杭州則有14家基礎化工企業,同時在機械設備、計算機、電力設備也有企業分佈。這些已上市的企業,提醒着杭州過去製造業發達的歷史。過去十年,杭州第三產業極速狂奔,第二產業佔比下滑至29.9%。杭州還推出過“新制造業計劃”,也未能扭轉頹勢。杭州曾坦言,製造業是當前最大的短板。眼下,如何縮小製造業發展水平、總量規模與城市地位之間的差距,是杭州的發展命題。

成都排名第一的行業分佈是國防軍工,共14家企業,其中6家都在2021年新增上市,4家登陸科創板,2家登陸創業板。其實成都也算喫到了科創板的“紅利”。《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上市推薦指引》重點推薦的七個科技創新領域,其中就包括“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領域。有券商分析師認爲,國防軍工相關企業是典型的高端裝備製造,有望受益於科創板的制度紅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