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伍洋宇

在理想創始人兼CEO李想發微博質疑其造車觀點後,團車網也公開回應了,想象中的火藥味並沒有蔓延開來。

1月14日,美股上市公司、汽車交易平臺團車網進行了一場小範圍媒體溝通會,講了講自己決定造車的事情。

這當中有一些言論引起了外界關注。例如,“這個(造車)團隊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我們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係,3個月能再做一款”等等。在聞偉的言語中,公司招攬的造車團隊已經非常成熟。

這種“團隊幾近無所不能”的發言遭到了李想的批駁。1月17日,李想在微博發言,“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不)能的創業者,最後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騙子……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第二天,聞偉回應,“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新勢力之所以新,是前人的積累和後人的無懼。無懼不是盲目,造車不是兒戲。”回應並未針對李想提出的觀點進行解釋,姑且可以看作是一場表態。

拋開這場意外的隔空對話不談,一家汽車電商平臺,究竟準備如何進軍造車領域?

簡單而言,團車希望未來三年做出兩款車,首款車型會是一款純電動車,預計在10萬元至20萬元區間,計劃2022年暑期面向市場接受預訂並完成量產,最早交付時間點在2023年6月,最晚在2023年年底。團車的現有業務將有可能服務於造車業務,但在體系上兩者會相互獨立。

通過聞偉的觀察,新能源汽車市場對於新入局者還有兩年的窗口期,只是這裏已經不存在可以像“蔚小理”一樣三年磨一劍的機會。他也很清楚,團車雖然有覆蓋一線到縣域的線下銷售網絡,也有場景營銷和數字營銷領域的優勢,但這些都不足以成爲新能源汽車新勢力。

因此,放棄從0到1,選擇與成熟團隊合作,是團車有機會從中分一杯羹的進擊路徑。

由於上市公司的保密性要求,團車僅介紹合作的核心團隊由100餘人構成,有超過20年的從業經驗,“而在他們的背後會有更強大的資源作爲支撐。”

據介紹,團車未來的造車業務將分爲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爲汽車的設計到生產流程,由合作團隊主導;第二板塊爲品牌及營銷,將由具備優勢的團車負責;第三板塊爲用戶運營,團車表示會優先參考造車新勢力。至於採用直銷還是代理商模式,團車暫未公佈抉擇。

從聞偉的表達看來,團車的造車路線會相對謹慎。爲了避開可能的失誤,團車會盡可能選擇成熟的方案、供應鏈及技術,在品牌和營銷領域發揮長處,這也意味着團隊不會冒然在技術和產品方案方面進行創新。

聞偉表示,他未來的個人精力將全部付諸於造車,給自己設立的第一階段KPI爲累計銷售10萬輛,“算成功的一個里程碑。”儘管選擇all-in,聞偉也考慮過失敗的後果,認爲成功的概率在五成以上。

相較於早期小鵬看重運營、理想看重產品,聞偉對於自己的定位是理解消費者。這也符合他眼中目前最大的挑戰:鎖定準確的目標市場。

同雷軍一樣,聞偉也把造車視作自己人生最後一次創業,沒有退路可言,但造車消息發出後,市場的反應卻沒有那麼正面。

“我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情一定有很多質疑,現在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足以去做那麼多工作了,這是我必須承認的。”聞偉說,“但如果沒有經過全盤考慮,我不會去做造車這件事,因爲今天看來,依然是九死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