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德尚玉

央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堪稱2021年綠色金融領域的大事記,其首批資金落地情況受業內矚目。

2022年初,國有大行陸續披露獲得央行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情況。近日,據媒體報道,農業銀行獲得央行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113.68億元,國家開發銀行獲得資金102.67億元,兩家銀行所獲專項資金並均已下發至碳減排領域項目。

上述兩筆專項資金都屬於央行向全國金融機構發放的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的一部分。早在2021年12月30日,在央行舉行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綠色金融”新聞發佈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峯曾透露,央行向有關金融機構發放第一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855億元,支持金融機構已發放符合要求的碳減排貸款1425億元,共2817家企業,帶動減少排碳約2876萬噸。

2021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設立支持碳減排工具。同年11月8日,央行即官宣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通過“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發放對象暫定爲全國性金融機構,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爲1.75%。央行明確,該工具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碳減排領域。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的業內人士稱,央行碳減排支持新工具首次採取了“先貸後借”機制,既能發揮撬動銀行資金的槓桿作用,又一定程度避免銀行出現道德風險。這一工具利率僅爲1.75%,低於1年期再貸款利率,爲金融機構提供了優惠。

資金均已下發至碳減排領域項目

國有大行主動披露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情況“事出有因”。央行要求金融機構公開披露發放碳減排貸款的情況,以及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信息,並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信息進行覈實驗證,接受社會公衆監督。

具體來看,農業銀行獲得的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對應前期已發放的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碳減排重點領域貸款189.46億元,支持國家電投張北“互聯網+智慧能源”800MW風光電示範項目、大唐象山漁光互補太陽能發電、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等項目263個,支持企業197家,可帶動碳減排382.56萬噸,佔央行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碳減排量的13.3%。

農業銀行表示,後續將充分利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專項政策,圍繞三個重點領域,持續加大信貸投放,助力煤炭、火電等涉煤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加大碳金融產品創新推廣力度,進一步擴大綠色金融產品的覆蓋面和市場影響力,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國家開發銀行獲得的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對應其2021年7月至11月已實際發放的湛江徐聞海上風電場項目、山東文登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青海海南州塔拉灘光伏電站項目等一批以清潔能源爲主的碳減排領域中長期項目貸款,貸款總金額171.11億元,可帶動年度碳減排量343萬噸。

其中,湛江徐聞6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是亞洲在運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刷新國內海上風電投產項目單體裝機容量紀錄;山東文登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山東省電網調峯填谷重要工程項目,對於穩定系統頻率、緩解事故、提高電力系統動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海南州塔拉灘一標段1000MW光伏電站項目是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電源端的供給項目,助力綠電“西電東送”。

國家開發銀行明確要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將碳排放因素納入信貸全流程,建立信貸碳覈算信息系統,逐步更新建立行業覈算模型等,正在探索爲全行推進碳減排貸款有關工作提供製度基礎和信息化保障。

碳金融發展按下“加速鍵”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碳金融也將成爲2022年綠色金融的關鍵詞。

2021年12月14日,生態環境部、央行等九部門編制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在碳金融領域,鼓勵試點地方金融機構探索開展包括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

不久前,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要推動金融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合作與聯動發展,促進以碳排放權爲基礎的各類場外和場內衍生產品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積極穩妥參與碳金融市場建設,豐富碳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發展碳排放權質押、碳回購、碳基金、碳信託等碳金融業務,增強碳金融市場活力。

近日,農業銀行與中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碳登”)合作並上線運行“農銀碳服”系統,成爲首家與對接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中碳登”是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機構,對全國碳排放權的持有、變更、清繳和註銷等實施集中統一登記。“農銀碳服”與“中碳登”系統對接,爲全國碳市場會員單位碳排放權交易提供綜合資金結算服務。“農銀碳服”系統採用銀企直聯、企業網銀、後臺管理的服務輸出模式,具有線上簽約、交易便捷、合規安全的特徵。

據媒體報道,截至2021年底,“農銀碳服”助力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配額清繳工作順利完成。該系統上線以來,運行穩定,客戶體驗良好,獲得市場認可。

實際上,2021年全國碳市場線上交易正式啓動後,碳排放權交易配額質押貸款破冰落地。

2021年7月16日,興業銀行爲浙江某環保能源公司成功辦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業務,金額1000萬元。這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日的全國首單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也是在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進行質押登記和公示的首單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

創新碳金融產品“在路上”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我國需探索符合國情的碳市場金融化路徑,金融機構創新碳金融產品仍“在路上”。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現在的所謂的碳金融,更多是圍繞着碳交易市場提供的一些很基礎的服務,比如說碳賬戶的管理、碳資產的抵質押等。從中長期看,真正的金融市場,機構投資者應該可以作爲直接投資的對象購買這種資產,而且在這個資產之上可以進行資產證券化,包括遠期的交易、衍生品等金融產品的類型,基於碳資產的這種金融產品的類型也會進一步豐富。

“碳市場金融化不是簡單地將金融市場的經驗套用到碳市場,而是要基於碳排放權的特殊性,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碳市場金融化路徑。”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饒淑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碳市場排放數據要對金融部門進行開放。”饒淑玲建議,碳市場主管部門要將控排企業的碳排放數據逐漸對金融機構開放,在現有的碳排放數據平臺上開設金融機構查詢的專屬通道,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信息作爲提供融資服務的判斷依據。這樣同時可以形成金融機構對控排企業碳排放數據的有效監督,促使碳市場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斷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