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交所總裁:中國金融大發展是巨大機遇 香港需持續提升競爭力 

財聯社(上海,編輯 周新暘)訊,港交所總裁歐冠升週三(1月19日)午間網絡日誌稱,世界各個市場參與者的相互聯繫會越來越緊密,中國金融的大發展對香港來說是巨大機遇。

他強調,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機遇,香港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持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中國金融大發展是巨大機會

他認爲,香港需要把握中國金融大發展的巨大機遇。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是中國金融大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展望未來十年,他相信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將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內地股票和債券市場的規模十年後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中國內地債券和股票的總市值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從18.6萬億美元激增至30.7萬億美元。

他指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未來10-15年有望成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是這一鉅變的主要推動力。

隨着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家庭將開始把部分儲蓄(總規模可能高達50萬億美元)搬家到資本市場投資金融產品,而深化改革將推動內地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提速,從而加速那些通過香港進出中國市場的跨境資本流動。

他表示,雖然不能拿過去的增速進行簡單的線性預測,但即使以保守的增長速度來做假設,他也認爲未來十年中國內地市場的規模將超過100萬億美元,相當於在十年內增至今天美國金融市場的規模。

中國金融大發展加速跨境資本流動

歐冠升指出,推動中國金融大發展的趨勢主要來自國內家庭財富投向股票和債券市場的資產再配置、國際資本的持續流入,以及國內機構投資者的不斷壯大。

他說,根據麥肯錫公司的預測,內地家庭可用於投資的資產規模驚人。內地資產規模將從2020年的 205 萬億元人民幣(32萬億美元),增至 2025 年的 328 萬億元人民幣(52萬億美元)。 隨着資產基礎的增長,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更多資本從儲蓄和房地產投資流向資本市場和企業。

實際上,隨着越來越多中國和國際投資者的參與,他已經看到跨境資本流動在提速 —滬深港通計劃、國際指數提升A股納入比重和新產品的不斷湧現,正在激發和滿足全球投資者對於多元資產配置的需求。

中國金融大發展帶來四大變化

他指出,首先,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額在全球市場的佔比正在上升,根據安永的數據統計,中國股票市場(包含香港和內地)2021年上半年共募集資金603億美元,同比增長95%,佔全球市場同期融資總額的27.2%。

在鼓勵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下,中國新經濟正在高速發展,未來融資需求十分強勁。 根據胡潤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中國新增獨角獸企業74家,總數達到301家。

這種高速增長不僅僅體現在股票市場上,也體現在中國的債券市場上:截至2020年底,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18.6萬億美元,成爲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在短短八年內規模翻了兩番。 預計近兩年實行的一系列債券市場改革,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債券市場的高速增長。

他還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羣體也在發生變化。 隨着中國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外資本加速流動和融合,投資中國市場的國內外投資者都將越來越成熟。

各種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爲這一融合提供了強大支持。港交所致力於不斷完善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計劃,例如,不久前債券通南向交易的開通,以及最近宣佈即將把ETF納入滬深港通的好消息,相信將迎來兩地資本市場更高效的雙向資本流動 。

最後,人民幣國際化或許將是推動變革的最強催化劑。 隨着中國經濟的增長,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和跨境投資需求都呈現指數化增長,再加上2016年人民幣被國際貨幣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SDR)成爲國際儲備貨幣,他相信人民幣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國際投資者將會越來越看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

香港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表示,多年來香港既是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首選,也是中國資本投資海外的首選,同時也是一大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截至2021年11月,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達到8687億元人民幣。

香港還是新經濟公司的主要融資中心,爲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轉型提供融資支持。新經濟公司的融資在香港市場新股融資總額中的佔比逐年攀升,從2019年的49%上升至2020年的64%和2021年的87%。

尤其自2018年上市改革推出後,香港今天已經成爲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2021年共有34家生物科技及醫療公司在香港上市,上市宗數全球排名第一,融資總額全球排名第二。

歐冠升表示,爲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港交易所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與改革措施,備受市場歡迎,例如推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不斷擴大滬深港通投資標的,以及引入新的SPAC上市機制。

種種跡象表明,儘管國際地緣政治局勢複雜,全球資本市場之間並沒有脫鉤,恰恰相反,它們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跨市場投資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旺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