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拜登上臺一週年,爲何“美國內戰”警告頻傳 | 新京報專欄

拜登就職一年了,成績幾何?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那就是“高開低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2021年1月20日,拜登在國會山騷亂之後發表了就職演說,成爲美國第46任總統。但是,在一年後的今天,美國人卻在討論:美國會不會發生內戰?

比如,前民主黨總統吉米·卡特近期撰文警告說,美國如今在不斷擴大的深淵邊緣搖搖欲墜。如果不行動起來,我們將面臨真正的內戰危機。

吉米·卡特的憂慮也是對拜登上臺一年的打分,看起來,拜登這位資深的民主黨政治家似乎距離及格線還有一段距離。

種族歧視像病毒一樣蔓延

拜登上臺的時候,美國處於嚴重的撕裂之中。作爲一位有政治經驗的總統,彌合分裂,讓美國回到正軌,收拾特朗普這位非常規總統留下的殘局,就成爲拜登的頭號任務。

驚心動魄的2020年大選,是對美國選舉制度的極限施壓,加上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拜登其實是在比較“舒適”的政治狀況下開始了總統生涯。

因爲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足夠混亂,所以,彼時很多分析認爲:拜登只要回到常識,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成績。但特朗普以及共和黨卻認爲,拜登“竊取”了大選的勝利。

拜登上臺之後,要求美國人戴口罩、打疫苗,其支持率也有了不小的上升,尤其是疫情防控得到了大多數美國人的認可。

但到了下半年,新冠病毒的變種再次引發疫情反彈,德爾塔、奧密克戎來勢洶洶,美國民衆對拜登抗疫策略的認可程度急劇降低。

另外,拜登上臺這一年,美國經濟看起來似乎表現不錯,股市和就業率增長創新高。但這只是經濟指標,很多美國受訪者依然認爲,拜登不懂經濟,破壞了特朗普時期美國經濟增長的勢頭。

而拜登在競選和就職之際提出的主要施政目標是控制疫情、彌合種族分裂、癒合民主傷口、氣候變化等。一年之後,拜登這些目標有進展嗎?答案是,幾乎沒有。

拜登自己也承認,種族問題是美國建國以來積重難返的老問題。而事實也是如此,拜登上臺之後,種族歧視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像病毒一樣蔓延,對亞裔的歧視愈演愈烈。當下,美國學者比較關注的“身份政治”的問題,其本質就是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

19世紀中期,美國因奴隸制而發生了內戰,美國的大熔爐將不同膚色的人羣熔鑄爲“美國人”了嗎?

現在來看,沿着膚色的邊界線,兩黨政治極化、社羣之間對立,在“誰是美國人”這個問題上,不僅有爭論,甚至還伴有越來越多暴力爭鬥。難怪有美國學者擔憂,美國是不是正在面臨一場新的內戰。

外交能力頗受質疑

拜登及其團隊,被認爲是一羣成年人在國會山騷亂的一片狼藉上開始執政,由此帶來兩個明顯的特徵——

其一,拜登及其團隊有很強的“使命感”,也有很高的“目標”。比如,拜登在就職演說的時候提到了林肯,而沒有羅斯福。這意味着,拜登想要創建堪比林肯的成就,但現在來看,拜登要是有點兒羅斯福“新政”的樣子,就非常不錯了。

藉着民主黨在參衆兩院微弱的優勢,拜登通過了兩項超過萬億美元的救助和就業法案,但是他念念不忘的基礎設施的設想大概是難產了。

其二,拜登及其團隊沒有表現出想象的專業性,尤其是在拜登一直自我炫耀的外交領域。美軍從喀布爾倉皇撤軍,以非常恥辱的方式結束了20年阿富汗戰爭,拜登的外交能力頗受質疑,而令人奇怪的是,到現在爲止,居然沒有人爲這件事情承擔責任。

拜登政府在很短時間內,就出臺了《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拜登主義”的輪廓大體浮現出來。

整體而言,拜登政府延續了上屆政府戰略收縮的態勢,美國戰略重心從歐亞大陸向海洋轉移,從中東、歐洲向東亞轉移,對華遏制相比特朗普政府更加系統化,可以說是步步爲營。

拜登這一年,心裏想的,嘴上唸的,中國是個高頻詞。中美兩國已經深深地嵌套在一起,沒有好的中美關係,拜登的很多目標,也很難實現。

特約撰稿人 | 孫興傑(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副所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