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海軍最強武器罕見現身關島,專家:炫耀武力,政治目的居多)

“美國海軍武庫中最強大的武器”上週末罕見現身關島。分析人士認爲,正值印太局勢緊張之際,美國此舉意在向盟友和對手發出信息。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月17日報道,可搭載24枚“三叉戟”彈道導彈和數十枚核彈頭的“內華達”號戰略導彈核潛艇駛入位於關島的美國海軍基地。這是2016年以來美國戰略導彈核潛艇首次停靠關島,也是1980年後這種核潛艇第二次在該地出現。

“內華達”號戰略導彈核潛艇停靠關島。

世界上火力最強的單件兵器

美國海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次港口停靠加強了美國與該地區盟友之間的合作,展示了美國的能力、靈活性、戰備程度,以及對印太地區安全穩定的持續承諾。”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火力最強的單件兵器,該潛艇滿載排水量達18700噸,可攜帶24枚“三叉戟”II D5型潛射彈道導彈,導彈可以攜帶6-14個核彈頭,導彈射程最遠可達1.2萬千米,總打擊當量超過1億噸,遠超二戰各國釋放火力的總和。

目前,美國海軍共裝備了1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其中太平洋艦隊擁有8艘。在2040年之前,美國將陸續建造12艘“哥倫比亞”級核潛艇替代逐漸退役的“俄亥俄”級,維持美國海軍海基核力量的威懾力。

CNN報道稱,通常來說,美國海軍的1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的行蹤通常是高度保密的信息。核動力意味着這些艦艇可以持續在水下航行數月,其續航能力只受到150多名艇員生活物資補給的限制。美國海軍官員曾表示,“俄亥俄”級潛艇可平均在海上部署77天,隨後要在港口接受約一月的維護和補給。

“俄亥俄”級核潛艇很少在位於華盛頓州班戈市的母港和佐治亞州金斯灣以外的地方拋頭露面。CNN稱,戰略導彈潛艇的種種安全措施使得他們成爲了“三位一體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強的部分”。此外,美國的核力量還包括美國本土的“民兵”-3陸基洲際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但“俄亥俄”級核潛艇所攜帶的核彈頭數量超過1100枚,超過空基核力量和陸基核力量擁有核彈頭數量的總和,地位在美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中首屈一指。

美國海軍試射“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

CNN報道援引美國分析人士的話稱,“內華達”號戰略核潛艇罕見停靠關島,這是在印太地區緊張局勢日益緊張的情況下,美國向其盟友和對手發出信息。在當前環境下,華盛頓可能會進行更多此類軍事展示。

“它傳遞了一條信息——無論有意還是無意:美國可以把100多枚核彈頭放在你家門口,你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也無法做出反制。而敵人沒有這樣的能力,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獲得這種能力。”前美軍潛艇艦長,現爲新美國安全中心分析師的托馬斯·舒加特說。

海軍專家王雲飛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俄亥俄”級屬於戰略核潛艇,美國認爲的核對手離關島3000多千米,而該攜帶的核導彈射程超過1.2萬千米,不需要到關島附近就可以完成核打擊任務,因此現身關島的政治目的高於軍事目的。

“美國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一種武力炫耀,一方面是向對手展示這種核打擊平臺,威懾對手;另一方面是向盟友傳遞信號,即美國的核保護傘依然有效。”王雲飛表示。

拜登政府預計在今年年初結束《核態勢評估報告》的制定工作,是否寫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或與此相當的政策成爲焦點。日本和北約組織等盟友對採取該政策表達了擔憂,擔心該政策導致對俄羅斯等國的所謂威懾力下降。

奧巴馬政府2016年探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時任副總統的拜登也被認爲是推進派,但因遭到日本等部分盟友的反對而放棄。

倫敦國王學院戰爭與戰略研究系教授阿萊西西奧·帕塔拉諾(Alessio Patalano)指出,除了政治信號外,“內華達”號在該地區的出現還提供了一個學習反潛的機會。

“該型潛艇在訓練和演習中的參與爲學習如何對抗該地區其他國家同類型裝備提供了寶貴機會。”帕塔拉諾表示,“朝鮮正在開發類似的武器平臺,而中國已經部署了同類裝備,磨練追蹤核潛艇的能力和將核潛艇作爲戰略威懾部署同樣重要。”

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一次現身關島還是在2016年,當時“賓夕法尼亞”號核潛艇曾在關島基地停靠。分析人士指出,自那以後,印太地區的緊張局勢明顯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美海軍近期在西太地區集結了多艘航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羣、“埃塞克斯”號兩棲戒備羣以及第11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15日在南海舉行聯合演習,而“林肯”號航母和“美國”號兩棲攻擊艦目前則在菲律賓海一帶活動。

根據美海軍發佈的圖片,參加本次演習的艦船包括“卡爾·文森”號航母、 “埃塞克斯”號兩棲攻擊艦、“珍珠港”號船塢登陸艦以及多艘護航艦艇。

美國海軍此次部署的“林肯”號航母也攜帶了F-35C隱身戰鬥機。

關島日益堡壘化

“內華達”號戰略導彈核潛艇此次停靠的地點——關島也引發了外界的討論。

隨着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不斷增強,關島在美軍中的戰略地位和軍事作用也不斷提升。

“作爲‘第二島鏈’的核心,關島軍事基地一直是美軍西太平洋作戰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也是美軍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 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雲志向澎湃新聞介紹說,“目前,美軍正不斷加強對關島基地的軍力部署與建設,以大國對抗爲內容的各種軍事行動也越來越多。”

去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022國防授權法案》(NDAA)。在新預算框架下,“太平洋威懾倡議”預算額度達到71億美元,佔軍事總預算的8%,比此前五角大樓圍繞該倡議提出的50.8億美元預算需求多出將近21億美元。

“太平洋威懾倡議”(PDI)是由美國國會於2020年提出的一項專門針對印太地區的基金,旨在改善該部門在該地區的態勢,通過直接投資於國防部能力和加強合作伙伴關係的方式對抗中國,並希望仿照“歐洲威懾倡議”模式,重點加強對中國的軍事圍堵。

在“太平洋威懾倡議”的支持下,美軍將加強關島軍事基地的建設,增強關島的反導能力則是重點。

2021年,美國陸軍在關島部署了“鐵穹”系統並對其進行測試。參與測試的美軍部隊指揮官透露,此次部署的目的之一就是爲了研究如何將“鐵穹”與“薩德”進行整合。

關島已經成爲美軍第二島鏈的核心。

“美軍目前在關島部署了‘薩德’系統,未來還可能增加‘愛國者’導彈系統,美軍還正在研究在關島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或退役的‘宙斯盾’巡洋艦,”軍事專家韓東指出,“美軍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層次的反導系統,增強關島對付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能力。”

除了加強關島的反導能力,關島上的軍事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得到強化。去年8月,美國空軍26架最先進的隱身戰鬥機F-22A遠涉重洋,現身關島,驗證“敏捷作戰部署”作戰模式,此次演習美軍軍機不再像以前那樣只部署在安德森空軍基地,而是啓用了二戰後廢棄的關島西北機場以及民用關島國際機場、塞班國際機場、天寧島國際機場等。

美國高級防務官員曾在去年11月向外界透露,五角大樓將把重點放在加強關島和澳大利亞的基地建設上,以便讓美軍爲對抗中國做好更充分準備。

履行負責政策事務的國防部副部長幫辦職責的瑪拉·卡琳當時介紹說,拜登最近批准了奧斯汀的評估結果和來自全球態勢評估的建議。卡琳在吹風會上說:“在澳大利亞,你會看到新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輪換部署,你會看到地面部隊訓練和後勤合作加強,在更廣泛的印太地區,你會看到關島、美國聯邦北马里亞納羣島和澳大利亞的一系列基礎設施改善。”

瑪拉·卡琳的言論見諸報端後,中國外交部回應稱,美軍方的有關報告充分暴露了美方將印太軍事化,不遺餘力圍堵、遏制中國的真實意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