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清華大學召開文科工作會議,校長邱勇在會議中提到要控制學科規模、壓縮博士生規模、提高培養質量等10點要求。該消息在人文社科學術界一度引發廣泛熱議。

事實上,伴隨着高校的文科教職崗位越來越少、門檻越來越高,抱着學術理想的文科博士競爭愈加白熱化,“文科博士就業難”、“文科博士到中小學當老師”、“文科博士太多了”等話題屢議不絕。和所學專業實用性較強的理科博士相比,文科博士顯然在畢業、就業等方面面臨更大壓力。

“爲什麼招這麼多文科博士加劇大家的內卷呢?少招一點,大家不會好過一點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永謀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直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永謀 受訪者 供圖

劉永謀近日曾撰文表示,文科學術博士可考慮規模減招,看看能否減員增效。

在他看來,由於文科博士數量太多,且在培養方面存在不足,現在文科博士生學術氛圍下滑明顯,而通過適量壓縮文科學術博士規模,精品化培養,不乏爲一種解決之道。

“我所談的減招是針對文科學術博士,主要邏輯就是沒有那麼多文科學術研究崗位,現在的規模超過了社會需求。我也沒有認爲減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減員要加上增效,才能達到目的。”劉永謀強調。

以下爲採訪實錄:

“我擔心文科博士生學術能力下滑,最後結果是整個學界學術水平的下滑。”

澎湃新聞:現在國內文科博士生普遍存在哪些問題?您憂慮的方面是什麼?

劉永謀:

近年來,文科博士生學術氛圍下滑,已經成爲學界普遍憂慮的問題,具體表現大概就是學習風氣淡薄以及學術能力下滑。在我看來,這與文科博士大規模擴招有關:招得太多,總體水平必然下降。

我觀察到的普遍性問題包括:第一,基礎差。不少學生碩士階段受到的專業訓練不夠,基本功弱;寫東西寫不明白,說話說不清楚;讀完碩士,根本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研究。第二,計劃性差。很多學生不知道爲什麼要讀博,主要因爲沒有找好工作,就來讀博,並不喜歡也不打算做科研。每天都很懵懂,不知道要做什麼,除了上課,等着老師安排,和本科生差不多。第三,創造性差。博士生是準獨立的研究者,要能夠創造性地完成科研任務。以往博導指導學生,說個方向,定個題目,再大致談談想法,剩下的工作博士生就完成了,碰到問題再和博導交流。現在學生很少有這樣的能力,寫個小論文都要一步一步給安排得明明白白,格式、字詞這些事情都要幫助修改。第四,缺乏學術熱情。不光博士生,現在很多年輕老師,對於學術都沒有什麼熱情。把做學術等同於按照規定“升級打怪”,很少追求真理的理想因素,更不要說爲了學術做出犧牲之類。

博士生是學術的後備軍,我擔心文科博士生學術能力下滑,最後結果是整個學界學術水平的下滑。

澎湃新聞:您曾在文章中提到,目前不少高校在文科博士培養方面太散爛,具體是指什麼?

劉永謀:

20年前,文科博士還非常金貴,門檻非常高,讀出來好處很多。進入新世紀,各種大學合併之後要大發展,各個大學你追我趕地建設研究型大學、綜合性大學、世界一流大學,都導致文科博士急速擴招,但其實目前文科方面的科研能力支撐大規模的博士教育還非常喫力。尤其是過大的學術博士培養規模,看起來正在給文科學術共同體造成較大的困擾。

科研的本質是創造性或創新性,這一點在當前文科研究領域卻非常令人擔憂,原創性可以說基本沒有,更何談原始創新?多數文科學者的思想源頭似乎可以追溯到學界之外:第一個源頭是國外,搞點翻譯介紹,炒炒、抄抄別人的想法。第二個源頭是上頭,闡釋闡釋文件精神、政策精神。近年來第三個源頭崛起:科學界、產業界。比如最近扎克伯格把公司改名爲“元宇宙”,好多人開始討論宇宙。

總之,我們很多學者自己的想法少,別人說什麼跟着說什麼,而且說得還沒有別人好。至於引領思潮、移風易俗,或者答疑解惑、研究諮政,或者滿足人們高級的文化需要,完全都是奢望。在這種情況下,招這麼多文科博士,怎麼可能有實質性的創新呢?如果老師糊里糊塗,學生更是渾渾噩噩。

有意思的是,沒有創新,沒有創造,每年的文科學位論文、發表論文卻在大規模增長,各種自稱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很重大的科研項目也在大規模增長。

我還觀察到一些現象,比如,一些文科博士點對學位論文的要求不斷降低,主要靠強制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把關培養質量,核心期刊因此異常火爆,編輯儼然成了學術水平高於博導的“神級”存在。

還有一些文科博導和博士點爲了學生髮表論文,教學生如何跟風追熱,如何投其所好,如何搞一些對工整仗、四六句之類的八股形式,就是教不了什麼纔是真正的科研和真正的創新。目測某題要火,安排讓學生趕緊“整”。也不管自己研究領域是什麼、學位論文取題是什麼,有沒有什麼研究戰略,有沒有足夠知識積累。

如此培養博士,還談什麼創新呢,談什麼知識生產呢?長此以往,會不會成爲“文憑工廠”呢?

澎湃新聞:所以您建議文科學術博士可考慮規模減招,來減員增效?

劉永謀:

是的,想招得多,又想個個是精品,這是不現實的想法。只能在數量與質量之間求得平衡。所以我認爲目前在文科博士培養上可以考慮縮編,文科學術博士可以考慮規模減招,看看能不能實現減員增效的目的。

其實教育部門已經開始採取某些措施,雖然沒有明確說減招,但對於控制博士規模是有一些作用的。比如退休前一個博士培養週期博導停招博士,進行專業博士與學術博士的區分,已經授予學位的學位論文質量抽查等。

澎湃新聞:減員就一定能增效嗎?如何增效?

劉永謀:

我沒有認爲減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減員要加上增效,才能達到目的。

首先,減員不能同時“減資”,這就意味着培養單位文科學術博士的投入要增加。其次,單位投入增加給增效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障,在此前提下可以考慮採取系列的增效措施。比如,調整招生的結構,根據社會需要嚴格招收學生;嚴格文科學術博士的出口,提高培養質量;嚴格遴選博導,提高博導待遇;嚴格執行培養環節,全面培養博士生能力等。

文科學術博士畢業從事與學術無關的“低配”崗位,屬於浪費社會資源

澎湃新聞:有網友表示我國文科教育本來質量就不強,現在招的博士少了,能出精品的概率就更低,而且這種趨勢可能導致“文科無用論”和文科“遇冷”在後續發生,您怎麼看?

劉永謀:

當然是招得少,精品培養,質量高。怎麼會想到先招很多,再看看矮子裏面能不能出個將軍呢?網友的這種想法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教育規律。最重要的問題是:社會不需要這麼多文科學術博士,招那麼多幹什麼?文科學術博士是專攻學術的,有多少學術崗位,就培養多少文科學術博士。招太多文科學術博士,然後畢業了讓他們從事與學術無關的“低配”崗位,完全就是浪費社會資源,還影響培養質量。現在很多人讀文科學術博士,沒有什麼學術興趣,就想多一次就業機會。本科、碩士就可以就業了,完全沒有必要讀博。衆所周知,現在整個社會不合理的文憑“過度消費”和“學歷歧視”嚴重,結果導致“過度教育”,加劇就業市場競爭,認爲導致不必要的就業“內卷”。

而且縮減文科學術博士招生,與“文科無用論”沒有什麼關係。我專門寫文章反對過“文科無用論”。並不是招得多,就重視。也不是招得少,就不重視。重視與否,要從國家和學校的投入、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衡量。我講規模壓縮文科學術博士,是根據目前的情況做出的判斷。而且,並不是規模壓縮一條,質量問題就解決了,還要採取包括調整結構在內的各種措施。

我所提到的規模壓縮文科學術博士,因爲我對文科的情況比較瞭解,不知道理工科、社會科學的情況,不發表意見。他們是否需要減規模、調結構,我並不瞭解。但是,我估計質量問題同樣存在。

澎湃新聞:您認爲文科博士的教育趨勢是什麼?比較好的狀態是什麼?怎樣纔算是一個合格的文科博士?

劉永謀:

趨勢需要統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我個人直觀感受,有幾個不好的趨勢很明顯:第一是數量增加,第二是質量下滑,第三是迅速貶值。這些趨勢恰恰是要扭轉的。也有一些明顯的好趨勢,比如招生越來越規範,培養越來越規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等。這些趨勢要繼續下去。

當然,今天專訪着眼點是分析問題,而不是表揚成績。文科博士教育是整個文科教育的“王冠”,它的問題從根本上反映出當前文科教育的問題。目前,全世界的文科教育都呈現出萎縮的徵兆。各國學者都在談論文科教育的問題,比如與社會現實和社會需要脫節,落後於時代發展,創造力枯竭(有人稱之爲“精緻平庸”),過於因循守舊而導致思想保守,學術共同體日益渙散等。

從我所從事的科學技術哲學視角看,既有文科教育不太適應技術時代,尤其落後於智能革命和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面對AI時代的來臨,我認爲文科工作者至少需要思考如下問題:

第一,博學轉向慎思。AI時代強大的搜索引擎,炫耀博學的舊文人習氣,已經徹底過時。文科老師要向蘇格拉底學習,放棄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引導和啓發學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創新性地思考。

第二,專學轉向通學。現在總在批評文理隔閡,實際上文科內部如今也是相當隔膜的。大家“領地”意識過強,畫地爲牢,相互輕視。“分科之學”現在已經成爲大問題:知識越分越細、越分越窄,專業之外一無所知。文科本來就應該是通學、問題學,學着自然科學成爲“分科之學”,恰恰丟掉了自身的優勢。

第三,關注科技發展。生活在技術時代,缺乏對科技的必要了解,常識都談不上健全,如何能追尋意義世界呢?文科工作者努力學習科技知識,瞭解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和衝擊,才能面向真實的世界思考。固守於舊書堆中,教的東西別人難以信服。

第四,學習技術新工具。既有文科工作者都是在文理分科背景下培養起來的,需要進行“自我革命”,才能適應AI時代的新情況。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努力運用新的技術工具。尤其是大數據技術,它正在“數字人文”的方向上給文科注入新的內容。文科生應該學習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方法,反過來理工科工作者也應該努力學習人文知識和方法。總之,AI時代大家都要走向文理交融。

這些問題要在文科博士教育中率先解決,然後這樣培養出來的博士當了老師,文科教育的整體局面纔會慢慢轉變。

總的來說,好的文科博士教育要圍繞學術傳承和學術創新展開。學術博士生的培養,是學術共同體集體培養接班人的最重要手段,目標應該是努力培養出有創造力、有創新性思想、有學術潛力的博士生。博士學位是某人專業知識生產貢獻的資質證明。也就是說,對專業知識生產的貢獻達到學術共同體的要求,學術共同體授予博士學位以示承認。達不到要求,就得退出。惟其如此,學術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不斷向前發展,不斷服務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