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些房企向死而生

來源:樂居財經

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

哪怕被業主送上一面“錦旗”,黃其森也不再逃避。這幾個月來,他慢慢活躍在鏡頭前,一邊開發佈會,一邊去項目現場指導工作。

跨過2021年,泰禾集團官微寫到:“歲末年初,我們聽到內部外部,都有很多更振奮的聲音。”其總結了公司從產生“混沌觀望情緒”到“多個項目交付了房子”,前路似乎清晰了不少。

其實,早在去年7月,黃其森在發表《泰禾的形勢與任務》時,就已結合實際提出,“天時地利人和皆已具備,我們開始進入上山路。”

黃其森的底氣,並非憑空而來。外界普遍認爲,泰禾在2020年中就拉開暴雷序幕,彼時調控雖已逐漸深化,但市場仍保持一定的熱度,陷入流動性危機的房企並不多。加上泰禾的資產大多位於一二線,其資產處置難度不是很大。

從這個角度看,較早暴雷的時間節點,反而讓泰禾、華夏幸福等房企,有了更大的流動性操作空間,可謂是“禍兮福所倚”。

反觀那些在去年下半年集中爆發危機的開發商,在風聲鶴唳中求生,則顯得艱難了許多,不僅“白衣騎士”不會出現,而且連拋售資產都要被買家挑肥揀瘦。

一位暴雷房企老闆更是坦言,“習慣了打順風球,突然有了逆風球,不知道該怎麼打。”他們每天需要面臨各種選擇題:是先還美元債還是商票?是裁員還是降薪?是處置資產還是賣股權?

地產領域依舊充滿着不確定性,外界既無法預料接下來會有哪家房企陷入困境,也無從得知現已處在流動性危機中的地產商,有多少能轉危爲安。

不過,除了少數躺平的企業之外,大部分房企還是在積極自救的。自助者天助,房企若能堅定擺脫困境的決心,併爲此付諸行動,無疑將更有可能走出泥潭。

贏在時間節點

華夏幸福似乎是較早看到曙光的企業,因爲它的債務重組方案,於去年12月審議通過了,現正繼續推進債務重組協議洽談、簽署等《債務重組計劃》有關事項的落地。

華夏幸福定下了四大具體方案,化解其2192 億元的金融債務。其一是出售資產,實現回籠資金約750億元,其中570億元用於現金償付債務,剩餘180億元用於經營,另可帶走金融債務約500億元。

此外,優先類金融債務展期或清償約352億元;以持有型物業等約220億元資產設立的信託受益權份額抵償;剩餘約 550 億元金融債務由公司承接,通過後續經營發展逐步清償。

這些明確量化的債務償還指標,讓華夏幸福壓抑許久之後,終於探出了水面。

它的暴雷,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累積過程。早在2017年,環京區域出臺“限購令”,樓市大幅降溫,重倉該區域的華夏幸福,就已出現經營性現金流由正轉負的情況。

也是在這一年,萬達遭遇股債雙殺,王健林痛下決心,拋售13個重點文旅項目、77間酒店等,轉型輕資產;那個規模競逐的年頭,萬達的資產並不缺買主,所以王健林得以迅速回籠資金,恢復元氣,這纔有了後面推動萬達商管衝擊港股市場的故事。

而那時開始顯現流動性問題的華夏幸福,雖然也於隔年轉讓了環京多個項目股權,但它仍堅守產業新城的業務形態,並在引援上有所收穫,得到“染紅”。

平安共斥資180億元,兩次入股華夏幸福,以25%的持股比例,成爲其第二大股東。由此,實控人王文學不僅暫時解決了資金難題,還另立南方總部,發展商業地產。

但好景不長,華夏幸福最終還是繃不住了,於去年2月開始宣告債務違約,遭遇評級下調。

王文學雖然沒有像王健林一樣,在最恰當的時間節點轉變發展方向,但在它暴雷的2020年上半年,地產商仍在如火如荼地搶地,全國商品住宅累計同比增長29.4%,市場溫度尤在。

由此看來,華夏幸福趕上了行情不算太壞的節點,亡羊補牢。再加上不逃債、不廢債的應對態度與行動,它最終獲得了政府、金融債權人、股東的支持,確定了債務重整計劃。

泰禾債務危機的出現,比華夏幸福還早了半年。由於此前高槓杆下的激進擴張、高端路線下的慢週轉,泰禾在調控的環境中,資金鍊最終還是難以維持。

不過,此後黃其森獲得了一定的騰挪空間,他仍堅持產品打磨,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把泰禾位於一二線核心城市的所有項目跑了個遍,並注重復工復產、債務展期、尋找戰投。

去年第三季度末,泰禾的短期債務已由去年底的574億元,降至306億元;淨負債率由384%降至242%。該公司曾在官微自言:“在已取得的進展之外,泰禾的復工復產、泰禾的自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外界看來,其擺脫困境前路,已經有了方向。

直面困局

相比之下,那些在去年下半年集中暴雷的企業,則顯得更難一些,但那些顯示出攻堅克難“心氣”的房企,仍有衝破雲層的希望。

風起之時,部分房企扶搖直上,並不足爲奇;而在陷入困局時不逃避、積極應對,方顯其堅毅與有擔當的一面。

風聲鶴唳的節點,如果拿出誠意,將勝過隔空呼喊的千言萬語。不少民企的老闆做到了這一點,而其中令人最爲感慨的,還是爲了旗下公司的未來,而壓上身家的林騰蛟。

去年11月初,陽光城宣佈,對旗下數只美元債提出要約交換,並就債券契約修訂進行同意徵求。債券要約交換,是一種債務展期和重組的措施。

儘管公司的基本面和生產經營,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但爲了給投資者注入信心,陽光城美元債展期後發行的新票據,由其母公司提供擔保,同時由持有母公司43.98%股份的實控人林騰蛟提供個人擔保。

債務展期方案加入了實力雄厚的實控人全額擔保,並不常見。經此一舉,林騰蛟讓陽光城暫時避免了債務違約,也驅散了不少密佈的流言烏雲。

眼下,陽光城相關理財產品兌付問題仍需慢慢解決,總裁朱榮斌也已離職,但像這類能面對風險,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一錘定音的企業,或許能爲接下來流動性危機的化解,贏得些許時間。

一般而言,房企暴雷後,很容易出現債權人擠兌的情況,被逼還債。

所以,與債權人積極溝通,已成爲穩定現狀的第一步。泰禾、藍光、華夏幸福、恒大、花樣年等一衆暴雷的房企,都在第一時間召開了債權人會議,尋求對債務的有序償還,避免讓企業短時間負荷太滿。甚至有傳言,黃其森常住在北京金融街的一家酒店中,目的是方便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

經過協商之後,不少債權人願意給暴雷房企展期的機會,以便讓他們有喘息的時間。畢竟,大家都是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如若逼死房企,部分債權人的損失將會更大。

除此之外,恒大的許家印、富力的李思廉、當代置業的張鵬與張雷等,都自掏腰包,爲旗下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輸血,或回購公司股份,這也是自我“明志”的表現。

在應對時艱中,摻雜着地產人太多不辭辛勞的奔波。

花樣年潘軍曾披露,自從花樣年被調低評級之後,他與公司創始人曾寶寶,就鮮有休息,一同將精力轉至對外,包括政府、金融機構、合作方、債權人、供應商、業主等,重點在於“保交付”和“給予信心”。

潘軍的主要工作是溝通債務方案,並變現花樣年小股東操盤的項目,通過資產變現來尋求增量資金。基於“坦誠”與“反思”,他纔有了說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相信不會被清盤”的底氣。

許家印也在“保交樓”“復工復產”的節奏中不斷忙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1月17日,據恒大集團官微披露,截止去年12月底,全國復工率92.9%,12月完成交樓37899套。同時,恒大立下了新的目標:1月份將交樓3萬套。

儘管恒大龐大的債務化解,仍路漫漫其修遠,但有了進展,則意味着有了希望。

當然,也有暴雷房企老闆玩起了“躲貓貓”。新力張園林不僅不積極與債權人溝通,想辦法解決問題,還直接退羣玩“消失”,連內部員工都不知道他的行蹤。

這樣“破罐子破摔”的事情,也並不少見。更爲甚者,如三盛宏業老闆陳建銘被被警方懸賞千萬,全網徵集其藏匿、轉移財產的線索。但最終他還是沒逃過良知,在2021年12月24日主動前往上海市公安局自首。

沒有擔當的房企老闆,自然帶不了企業翻身,因爲誰都不會主動去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內生動力

去年,協信遠創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被法院裁定爲破產重整,成爲年內唯一一家較爲知名且體量大的破產房企。

老闆吳旭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引援。2020年4月,協信曾將自身的51.01%股權,轉讓給了豐隆集團旗下的City Developments Ltd(簡稱CDL),以獲取27.5億的貸款,以及27.5億有條件的股權投資。

只是,後來有消息稱,CDL內部因這筆交易產生分歧,有轉售的想法。引援生變,協信也隨之難以倖免地墜落,直至躺平。

在暴雷房企的危機化解中,依靠他方馳援固然能夠緩解局勢,但地產商也需保持、強化內生動力,才能真正地支撐自己屹立不倒。這種內生動力,即包含造血能力,也包含產品力、員工的凝聚力等。

樂居財經查閱獲悉,大部分陷入流動性危機的企業,經營性現金流都爲負數,若該項數值轉爲正數,則表明房企仍擁有一定的造血能力。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藍光發展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爲4.15億,比上年同期的-98.50億改善不少。

去年6月,華夏幸福90%以上的物業項目已經復工開工,不少項目也已開始銷售。而泰禾更是在項目層面實行“封閉管理”的方法,即項目層面的資金不受公司整體經營狀況的影響,保證項目本身的運轉。

而非常時期,堅守自身的產品力,也至關重要。泰禾曾坦言,其正確的方向,就是“小而精、小而美”的新戰略,是泰禾“二次創業”,對產品、對匠心、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在危機之前,泰禾更多是在追求規模數字;現在,黃其森更聚焦於企業基本面,包括對產品的理解,對營銷管理顆粒度的追求。因爲只有堅持產品至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銷售回款和持續回血,這往往也是解決房企流動性問題的關鍵所在。

房地產的邏輯正在轉變,經歷了暴雷的洗禮之後,假如能夠活下來,延續之前的規模打法已不太現實,只有形成自己的IP,才能重塑競爭力,完成蛻變。

當然,再好的策略,也需要團隊去執行,所以泥潭中的地產商,更需要擁有內部較強的凝聚力,也即 “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的最後一項。

比如潘軍曾說,此前花樣年的員工,本來都已經到央企去工作了,當他聽說花樣年有困難,表示願意回來;當代置業的總裁張鵬,也沒有在危急的時候離開,而是選擇了留下來,併爲公司提供股東貸款。

此外,泰禾的做法是“優化隊伍”,對於“優化”掉的員工進行“N+1”的補償,而對於留下來的員工採取“不減薪”的做法。甚至還有泰禾的高管主動墊錢,給下屬發年終獎。

這種向心力,或許也與房企老闆的格局有關。華夏幸福的一些老員工曾坦言,他們相信董事長王文學,堅信華夏幸福是不會倒下的,“從1月危機爆發以來,我們員工工資都是正常發放,也沒有變相裁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