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路智能駕駛商業化,2022年將有哪些發展趨勢? 

“探路智能駕駛商業化”主題圓桌。

近年來,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趨勢不斷演進。2021年,疫情常態化之下,雖然全球車市面臨缺芯、原材料價格上漲等挑戰,但新能源汽⻋迎來高速增⻓。與此同時,科技企業不斷入局新能源造⻋領域,智能駕駛商業化正在推進中,智能汽車行業依舊充滿競爭與機遇。

1月20日,由新京報貝殼財經、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工作辦公室聯合支持的“智駕•碳新”2021年第十七屆超級汽車論壇如期舉行,論壇邀請了行業、企業相關嘉賓總結回顧2021年中國汽車行業;同時,各位嘉賓也展望探討了2022年汽車行業發展趨勢。

在“探路智能駕駛商業化”主題圓桌環節,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羣副總裁、首席安全運營官魏東,小馬智行副總裁、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寧,地平線首席生態官徐健先後對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芯片供應、運營安全等話題展開討論。

如何看待2021年自動駕駛行業發展?

2021年雖已落下帷幕,卻被視爲自動駕駛在國內真正破圈的一年。一年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不斷迭代,北京正式開放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這標誌着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從測試示範邁入商業化試點探索新階段,對變革未來出行方式具有里程碑意義。

回顧2021年,小馬智行副總裁、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寧表示,“快”字代表了2021年的發展,首先行業發展非常迅速,公司內部技術研發也日新月異。其次,政策推進非常利好,包括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允許載客測試、高速公路道路測試,推出了首批無人化道路測試,開放了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

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羣副總裁、首席安全運營官魏東也提到,開通無人化測試,自動駕駛從帶安全員測試狀態,升級到主駕無人測試階段,意味着離實現終極目標更近一步。北京正式開放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有助於驗證自動駕駛的實用性,最終促成在商業化環境裏面形成市場競爭機制,才能真正帶動產業發展。

缺“芯”影響2021年新車產量,作爲芯片供應商代表,地平線首席生態官徐健表示,回望2021年令人鼓舞,“智能汽車行業突飛猛進,各行各業都在入局智能汽車,成爲現象級的產業變革;中國成爲全球頂級汽車智能芯片的角鬥場;與此同時,汽車行業缺芯情況不斷蔓延,芯片行業是汽車的保供站;三個趨勢對於智能駕駛領域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進展如何?

2021年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元年,2021年11月25日,北京正式開放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百度和小馬智行成爲首批獲許開展商業化試點服務的企業。如今試運營將滿兩個月有哪些體會?

魏東表示,百度推出自動駕駛出行平臺“蘿蔔快跑”,目前在亦莊開展商業化試運行主要覆蓋居民區、商業區和辦公區,圍繞“真場景、真用戶”高密度投放和運行。雖然允許商業化試運營,但目前服務體驗仍以保障安全便捷爲前提,再考慮智能化。

“核心要發揮智能汽車規範化行駛和智能化交互特點。規範化行駛是利用機器人標準化能力,實現服務可信賴和標準化。在此基礎上,圍繞智能化交互能力嘗試更多智能化,這是2022年重點突破的方面。圍繞收費過程中,用戶定期問卷反饋,利用智能汽車智能化交互能力,在車內逐步釋放商業場景,這也是2022年重點突破的點。”魏東認爲。

張寧表示,Robotaxi的概念已有多年,早年大家更多質疑技術可行性,後來技術突飛猛進,大家對Robotaxi商業化落地、用戶接納度存疑。經過兩個多月的運營,這些問題得到了解答。

“向公衆展示自動駕駛技術,向行業投資人、合作伙伴展示自動駕駛的美好未來,都需要有運營模式;收費模式能讓企業實現左手無人化技術,右手商業化運營的落地,2021年11月的商業化試點打通了任督二脈。”張寧認爲。

張寧介紹,目前小馬智行運營時間是8時至22時30分,有幾十輛車在亦莊核心區提供商業化服務。以5分制的用戶評價,平均分數是4.91分,總體反饋非常好。亦莊乘客體驗自動駕駛商業化服務已是常態化,想給乘客提供一個融入了人的智慧和司機的靈魂的無人駕駛體驗。

商業化試點意味着收費運營,如何收費才能維持運營?魏東表示,不指望這兩年能實現盈虧平衡,盈利仍有很長路要走。目前商業化更多通過讓用戶體驗真金白銀的付費過程,驗證商業場景、服務環節設計等,這是不斷推演的過程,洞察真實消費。

張寧表示,收費模式初期,希望能夠通過相對優惠價格吸引更多用戶試乘車輛,雖然會按照里程時長進行合理市場定價,但採取了一口價4.9元的方式,吸引用戶體驗,用戶也願意爲服務買單。

商業化試點有哪些優化空間?張寧表示,從用戶角度來講,希望能夠在更大範圍內使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也意味着希望運營區域在2022年能夠逐步擴展。此外,一定程度上供不應求,也會出現排隊現象,希望將來能夠投入更多運力,能夠經過合理調整後,有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滿足目前消費者的需求。

垂直自動駕駛企業與車企有什麼不同?

要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需要形成生態圈。其中,芯片是重要組成部分,徐健表示,面向智能駕駛場景,需要構建強大軟件算法能力,形成開放共贏、合作協同的產業模式。智能汽車發展大潮中,一定是衆多合作伙伴形成產業生態,共同完成對產品的迭代和創新。

產業必須分工合作,自動駕駛企業與車企如何各自發揮優勢?魏東表示,百度聚焦技術研發和技術解決方案,與國內大量主機廠也有智能駕駛合作,側重綜合軟件系統解決能力的合作。更關注如何將此前在城市道路L4級大規模測試所積累的經驗和能力支持主機廠,幫助其提升智能化能力。

“雙方側重點不同,車企有嚴謹的工業鏈和製造業基因,百度還是發揮自己優勢,大家互相擁抱,形成滾動式產業帶動的過程,也是我們想和主機廠之間實現的合作模式。所以我們更願意技術賦能,進行場景開放、平臺開放。”魏東提到。

張寧認爲,雙方將來合作會越來越多,如果說早些年各家可以閉門搞技術,往後用戶規模越來越大,未來自動駕駛企業和車企一定會深度合作,一起把產業做起來。

“我們也要利用車企成熟的供應鏈機制,能夠讓將來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們能夠打造虛擬司機賦能智能汽車,能夠帶給所有的用戶,包括私家車更好的出行體驗。”張寧提到。

生態形成也有助於自動駕駛更安全。魏東表示,做自動駕駛的初衷就是想通過機器人的穩定性和標準化,來替代人類駕駛員因不規範操作、判斷錯誤、信息收集不完整等人爲原因導致的交通意外。所以核心要更安全,也呼籲既不要神化自動駕駛,也不要妖魔化自動駕駛。

“百度堅持通過高度安全的冗餘配置,包括車端的傳感器冗餘、5G雲端冗餘、激光雷達冗餘、攝像頭冗餘,更多維度幫助實現安全提升,百度在國內已經實現了2100萬公里的實際路測里程,所綜合出的數據積累對安全性能有極大幫助。”魏東提到,在規模化載人運營的商業化初期,要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安全性疑慮,有底氣讓更多人體驗出行服務。

2022年自動駕駛發展趨勢如何?

近期,工信部預計2022年汽車芯片供應短缺情況將逐漸緩解,同時汽車智能化轉型的持續深入也是可預見的趨勢。智能汽車產業將是何種發展趨勢?徐健認爲,芯片供應或在未來得到一定緩解,但對智能芯片、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仍旺盛,未來需求持續擴大。

徐健認爲,智能電動汽車將成爲人類在AR應用服務中的母生態。技術革命帶來汽車產業革命,智能汽車會是真正意義的智能終端,可以帶動人工智能技術普及。汽車迭代更新要發展“體驗定義軟件、軟件定義汽車”的底層邏輯。軟件定義汽車會成爲業界主流,軟件作用逐漸凸顯,而軟件發揮性能一定需要底層大算力、高性能芯片的支持。

“汽車整車電子電機架構由分散式向集中式演進。目前ECU向域控制器架構發展,未來是向中央計算架構發展。未來大算力芯片可以提高計算效率。”徐健認爲,汽車產業變革要走生態共贏發展道路,“既不是封閉的自我開發,也不是垂直自研,最主流的模式還是芯片軟件和車企的廣泛合作。”

2022年自動駕駛應用可能會拓展,張寧表示,作爲一家起家於L4級別自動駕駛企業,想打造一個虛擬司機概念。2022年之後不僅在乘用車領域發力,同樣也會在商用車領域發力,實現兩條腿走路。在乘用車領域,希望進一步擴展全國版圖,在北上廣深覆蓋Robotaxi服務。也期待像北京一樣開放無人化、商業化政策的城市能夠全國多點開花。在智慧物流領域,開始搭建智能物流車隊,超過100臺的智能卡車加入物流服務。

對於2022年自動駕駛領域發展趨勢,張寧認爲,虛擬司機技術在L4領域兩大應用Robotaxi和Robot truck會得到長足進步。另外,在智能汽車領域,面向消費者的乘用車 L2輔助駕駛有很強訴求,不斷把自動駕駛往更高階的方向轉移,小馬智行與車廠合作也指日可待。

實現L5級別智能駕駛還需要多久?

L5級自動駕駛是完全自動駕駛,隨着自動駕駛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實現L5級別智能駕駛還需要多久?魏東認爲,實現L5級別自動駕駛要尊重科學的嚴謹性,論證要慎重,不急於求成。實現L5級別自動駕駛一定要有好生態,既有政策元素,也有基礎設施元素,包括技術成熟度、互聯互通能力等。按目前技術演進的路徑,和配套條件的成熟度,判斷2024年-2025年L4級別自動駕駛規模化有推廣機會,同時L4基礎上的全無人的示範應用小規模運營沒問題。

“在2025年-2026年,限定場景下L5測試可以嘗試,因爲基礎設施、技術、硬件、產業鏈在變化。2027年-2028年,我們判斷L5級別的測試性、示範性應用有機會開展。2025年-2026年,L4級別在高速上也日趨成熟,在物流行業也逐步進入偏實用性的狀態。”魏東表示。

張寧認爲,現在談L5何時落地爲時尚早,更樂意看到一個百花齊放規模化L4生態的完善落地。目前在L4領域Robotaxi和Robot truck聲量比較大,走在前面。但另一方面,一些封閉園區、港口、機場等領域已經可以看到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

“接下來的五年,期待看到L4在各個細分場景下,商用化、實用化、規模化的落地,無人駕駛技術遍地開花。所以,2025年可能是一個分水嶺,L4真正有了市場價值和體量以及健全商業化的盈利模式。”張寧認爲。

徐健則從產業、用戶的角度討論,徐健認爲,需要了解用戶需求,未來從人車共駕,到智能汽車座艙融合,再到整車智能的發展,可能更受消費者歡迎。隨着算力和軟件提升,讓駕駛變得更加安全、舒適,有更多功能連接,這個發展趨勢或是重要方向。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陳維城 宋美璐 編輯 徐超 校對 危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