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高盛中國:2022年A股IPO將持續繁榮,外資將抓住資本市場開放機會

在投行、私人銀行、資產管理、交易銀行、IT系統等方面加大在中國市場的佈局。

隨着中國金融市場和細分行業對外開放的腳步不斷加快,外資金融機構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作爲引入中國資本市場的“鯰魚”,外資金融機構如何把握這片市場蘊藏的機會,又將如何爲市場注入活力?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專訪了高盛集團中國投行業務的兩位聯席負責人——高盛投資銀行部全球副主席兼中國投行業務聯席主管蔡衛、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及高盛中國投行聯席主管範翔。

2021年10月18日,高盛宣佈,證監會已對高盛高華唯一股東的事項准予備案,這意味着高盛正式成爲又一家外商獨資券商。而就在這一年,A股市場IPO數量和籌資額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改革釋放出來的活力,讓券商趕上了好時候。”範翔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蔡衛則表示,除了投行業務,高盛在私人銀行、資產管理、交易銀行、IT系統等方面,也會加大在中國市場的佈局。

蔡衛2018年以合夥人的身份加入高盛,此前曾先後在多家國際知名大行的投行部門任要職;範翔2004年碩士畢業後加入高盛, 短暫離開後於2007年重返高盛,2018年成爲合夥人。他們見證並參與了中國金融的對外開放,對資本市場的改革有着切身體會。

高盛投資銀行部全球副主席兼中國投行業務聯席主管蔡衛(左);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及高盛中國投行聯席主管範翔(右)

2022年A股IPO將持續繁榮,中企多地上市是趨勢

2021年堪稱全球IPO活動近20年來最活躍的一年,A股IPO數量和籌資額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分析這背後的驅動力,範翔認爲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因爲最近兩年中國保持了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其次,疫情之後經濟復甦,很多新經濟持續需要有一些基礎建設,推動了融資活動的活躍。第三,A股持續開放、註冊制改革等政策上各種新的嘗試,讓外資券商也能夠參與A股市場的業務。

蔡衛則認爲,資本市場和經濟體量有直接關係,去年A股市場的活躍和我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加有關,資本市場融資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在他們看來,宏觀經濟持續增長、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有利於實體經濟融資的因素在2022年仍將存在,今年A股市場IPO也將延續去年的勢頭。

2020年以來,中概股迴歸迎來新一輪高潮,同時中國監管對於擁有用戶數據的企業境外上市提出了新的要求。據統計,2018年至今,共有19家比較有規模的中概股企業回到香港上市,高盛參與了其中11單。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迴歸本土市場,或者多地上市,高盛如何看待這種趨勢以及背後的原因?

蔡衛表示,中概股迴歸港股或A股並不意外。其實從國際上看,大多數企業都會利用其本土市場的優勢,作爲很重要的融資渠道。因此,中概股迴歸並不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而是一個長期的正常的資本運作。

“這裏面也有一些政策因素加速了這一長期趨勢。”蔡衛說,特別是美國方面關於審計的考量以及美國參衆兩院針對中概股公司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等。但是,中國好的企業,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實現最佳融資方案,包括A股、港股、美國或者歐洲等市場,這一趨勢不會有大的改變。

“多地上市本身是企業按照自身發展的需要作出的選擇,如果拋開地緣政治、國家地區限制等因素,企業還是會很自然的選擇一種組合。”範翔亦表示,未來中國會湧現出更多的公司,可以根據需要發揮不同市場的優勢融資。未來,也不排除一些企業在香港先上市,再去美國上市;或者先在A股上市,再去境外上市。

“今年可以預見的是,境內將會有更多的資本市場產品和服務方面的需求。”蔡衛表示。

新興行業的併購重組將逐漸出現

IPO繁榮的同時卻是併購重組的低谷,2021年併購重組市場並沒有預料中的快速增長。

對此,範翔解釋稱,往往企業融資順暢的時候,自己能融到錢,沒有必要被併購或合併。此外,去年上市的很多企業都是新興行業,還沒有到行業整合的地步,但漸漸會有,這是行業發展的趨勢。

未來,高盛這類外資投行在中國以及跨境併購重組市場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蔡衛介紹,高盛收購兼併業務規模近年不斷增長。首先在跨境併購和重組方面,高盛有巨大的優勢。一個是對國內政策和企業有充分的瞭解,另一個是在海外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企業,高盛都有巨大的全球性網絡。其次,中國很多新興行業的企業目前在融資環境不錯的情況下,尚未發展到行業整合階段。

持續“招兵買馬”佈局中國市場

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和細分行業對外開放的腳步大大加快,作爲外資投行如何評價這一趨勢,對接下來在中國的發展有哪些展望?

範翔表示,在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中,投行的角色就是不斷加強境內外市場的互聯互通。“不管是境外企業回來還是境內企業出去,以及註冊制改革等,很多新的舉措,我們都在作爲見證人和運動員參與其中,對改革有着切身的體會。”

他表示,“除了券商牌照,目前很多金融牌照都在向外資放開,我們也在積極探索相關機遇。例如私人理財市場方面,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等。”

包括高盛在內的外資銀行在中國“招兵買馬”的舉動在幾年前已經開始。2019年高盛集團公開發表的計劃稱,會在五年內將中國員工人數增至600人。現階段高盛的招聘步伐已經超前於原定計劃。

“我們重視的不僅僅是今天,還有未來在中國市場的開拓。”蔡衛表示,在中國加大人員佈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契機,就是去年拿到了高盛高華100%控股權,“變成完全控股的公司後,需要加大對中國的投入,包括在市場上找更多的優秀人才。”

蔡衛稱,除了投行業務,高盛在私人銀行、資產管理、交易銀行、IT系統等方面也會加大布局,增強能力建設。

ESG是責任也是市場

呈現在外資機構面前的還有一塊巨大的“蛋糕”,這就是中國致力於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所帶來的市場前景。

“ESG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實實在在的業務,這種業務的規模也會越來越大,”蔡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年,高盛服務嗶哩嗶哩小米百度等多家企業發行了綠色債券。蔡衛稱,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減碳對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及拓寬融資渠道有好處。此外,像電動汽車、風能、太陽能行業,本身就是“雙碳”目標下,國家大力提倡和發展的行業,企業的業務成長跟資本市場對他們的認可有很大關係,高盛也幫助很多企業通過上市獲得融資。

“在碳減排過程中,有很多新興產業能夠刺激產生大量的就業機會、行業改造,這裏面涉及到很多投融資,對我們來講,怎樣把資金導入這些真正給碳減排做貢獻的企業,怎樣正確的定價,這是一個核心問題。”範翔表示。

範翔稱,高盛比較早就關注到節能環保,2005年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ESG戰略,到2015年實現了自身運營的碳中和,並立志於2030年實現高盛整個產業鏈的碳淨零。

高盛兩年前就提出,今後10年,在ESG相關領域給客戶或自己投資750億美元。但實際上,前兩年就已經超出了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