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端人才缺,一線技術人才也缺!上海加快建金字塔型人才結構

作者:繆琦 

  上海今年將大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

作爲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人才向來是關鍵的戰略資源。

1月20日,上海市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上海今年將大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

其中,依託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設施、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華爲青浦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大力集聚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

同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惟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積極穩妥下放崗位設置、職稱評審、科研管理、經費支配等權限,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授權、爲人才鬆綁。加強全市人才計劃整合,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

彌補基礎研究人才缺口

上海市人大代表、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認爲,“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將爲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有力支撐。2021年11月,上海市召開人才工作會議,強調下好人才“先手棋”,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後備軍”建設,人才工作戰略謀劃和政策創新不斷加強,但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

其中,基礎研究人才總量供給不足。以人工智能領域爲例,按相關部門測算,2025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隊伍規模要達到40萬人,才能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人才高地。目前,上海市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在校生規模只有4萬人左右,以每年近六成畢業生留滬來測算,高校人才培養供給遠遠無法滿足產業人才的大規模需求。

焦揚表示,高水平頂尖基礎研究人才也稀缺。人才供給存在結構性短板,即高端需求強勁,但從事基礎、底部理論研究,攻關核心關鍵領域的頂尖人才較少。在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領域,目前人才供給最多的是“數字藍領”,需要長週期培養的科學家型和算法研究型人才較少。特別是在集成電路領域,高端人才基本都爲海外引進,自主培養的本土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另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體系與產業需求的契合度也不夠高。

因此,焦揚建議從三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緊缺人才的招生、培養、就業、落戶等機制。比如,參照五個新城和自貿區新片區的就業落戶政策,針對基礎研究領域制定差異化的人口導入和人才引進政策。二是以超常規方式支持高校加快培養一批基礎研究拔尖人才。比如,設立“拔尖人才儲備計劃”,制訂專項培養計劃,整合全市教育資源針對性地培養指導。三是以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的市場匹配度。

立法規範外籍高層次人才

在1月20日晚舉行的“推進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專題審議會上,上海人大代表、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總站長任雲超提出,2019年,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爲21.5萬,佔全國的23.7%,上海引進海外留學人員1.3萬餘名,辦理外國人各類居留許可13萬份,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400多份,位居全國第一。

但與全球人才集聚地相比,上海目前針對外國人才引進的法律制度、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任雲超建議,建立以向用人單位充分授權爲導向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引進地方性法規,圍繞“永久居留推薦機制”等熱點問題,科學設計相應條文,實現對外籍人才引進工作的規範、引導和管控。

他表示,還要出臺人才住房(租房)、子女教育等配套生活品質保證政策,推動高端人才團隊培養、使用聯動建設,創新留住人才的配套寬鬆政策和資金支持機制,統籌佈局人才高地建設。同時,也要進一步規範外國人來滬工作管理。

一線技術人才也缺

隨着市場上對於研發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緊缺的不僅僅是領軍人物或高端人才,活躍在一線的實驗或操作技術人員也同樣存在缺口。

上海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安全評價中心主任任進提出,生物醫藥領域的專業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但部分事業單位受限於收入等問題,在現實中遭遇了招工難。因此,建議加大職業技術學校的支持力度,加快培養職業專門人才的培養,政府應鼓勵支持多辦這樣的職業技術學校,多支持職業技術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增加學生招生額度。同時,應加大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力度,在課題申請、榮譽評審等方面打破年齡限制。

上海人大代表、上海外服人才資源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翟惟清專門對製造業的技術人才供應問題做了調研。她在調研中發現,職業教育的整體社會認同偏低,職業技術人才羣體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職校教育內容滯後於行業發展,“很多學校的學生在找工作面試時,發現他所學的技術已經過時很久了”。對此,翟惟清提出,建議上海加強職業教育在行業發展中的更新適應,支持更多有實戰經驗的企業和機構進入職業教育領域。

上海人大代表、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呂琰表示,不管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還是航空航天,都需要具有實操能力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這些人才需要通過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來培養的。全社會需要用更開闊的理念來推動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在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上,產教融合很重要,建議通過政策和體系的完善,鼓勵學校、企業、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人才體系的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