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微智能资金有限,花费巨资囤积芯片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造血”能力,虽然解了公司的一时之困,但目前芯片市场“拐点”并未出现,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缺芯”问题,一旦其所需芯片出现断供,公司很可能会出现“停摆”危机,这对其来说,恐怕会是致命打击。

2021年12月16日,深圳市智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微智能”)更新了自己的招股说明书,申报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由中信证券承销保荐。

芯片作为智微智能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主要依靠进口来获得,随着全球“芯塞”局面愈演愈烈,微智智能为了应对芯片短缺的困境,不得不大举囤货,然而,这不但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影响到了企业的“造血”能力,更关键的是缺芯危机仍然难解。此外,智微智能披露的诸多财务数据也疑点重重,恐怕需要公司进一步做出解释。

大幅囤货影响“造血”能力

却仍难解“芯塞”难题

招股书显示,智微智能是一家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智能场景下硬件方案的公司,主营业务为教育办公类、消费类、网络设备类、网络安全类、零售类及其他电子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1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智微智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74亿元、13.97亿元、19.33亿元和9.67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80.89万元、8851.04万元、1.46亿元和7197.51万元。从数据上看,智微智能在报告期内的营收和利润都呈现出不错的上涨趋势,然而,在业绩增长的背后,智微智能的经营“造血”能力却在不断减弱。

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61亿元、1.49亿元、970.72万元和-3153.24万元,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2021年上半年的经营性现金流甚至出现净流出的“失血”状态。

实际上,智微智能之所以经营“造血”能力的不断弱化,追根溯源与2020年开始的全球“芯片荒”有莫大的关系。

招股书显示,智微智能主要采购的原料包括芯片、被动元器件、硬盘、结构件以及PCB等等,其中芯片是最主要的原材料。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采购芯片的金额分别为6.51亿元、6.23亿元、10.53亿元和8.86亿元,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7.80%、57.94%、61.12%和66.22%,可见,芯片在智微智能的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受之影响,全球便出现了“芯片荒”。而智微智能所需芯片、硬盘、内存主要在美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生产,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智微智能所需相关原材料不但价格一路上涨,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供应紧张的局面。

芯片紧缺给智微智能的资金流动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就拿给其向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来说,就出现了大幅缩短的情况。2021年上半年智微智能新增供应商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就约定先款后货,新增的供应商英飞特实业有限公司约定货到7天交付货款。而在2018年和2019年,智微智能的实际付款周期除境外供应商SYNTECH ASIA LTD需要先款后货以外,其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都在30天以上。这就意味着,智微智能需要提前拿出更多的货款进行采购,这对于智微智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供应紧张的危机,自2020年开始,智微智能不得不对原材料芯片、元器件等紧缺或价格波动比较大的通用电子材料进行提前备货。

我们先来看其报告期内的存货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上半年,智微智能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18亿元、2.62亿元、4.05亿元和9.55亿元,而存货中的原材料金额分别高达1.54亿元、6341.34万元、2.31亿元和6.73亿元,占存货总金额的比例为48.58%、24.22%、57.09%和70.43%。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其存货中原材料金额的增长很明显,分别增加了1.68亿元和4.42亿元。

大量囤积原材料,无疑是需要巨额资金的,这使得该公司采购大量增加,影响到了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造血”能力越来越弱。此外,原材料囤积在仓库中,占用着大量资金无法快速流动,无疑会影响公司的流动性,给其带来资金压力。

更重要的是,智微智能毕竟资金有限,囤货可解决一时之困,却很难从较长时间上解决“缺芯”问题。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此前曾公开表示,目前个别芯片仍存在明显短缺,这种短缺态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短缺态势可能将持续至2022年下半年,最终可能达到一个紧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芯片短缺的“拐点”并未出现,这对于智微智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一旦其囤积的芯片消耗殆尽,生产所需芯片出现断供,那么智微智能的生产很可能会“停摆”,而这对于智微智能来说,恐怕会是致命打击。

营业收入异常

值得一提的是,智微智能表现不错的营业收入背后,似乎也存在着异常的现象。

就拿2021年上半年来说,智微智能当期的营业收入为9.67亿元(详见表1),其中境外销售收入为6115.49万元,境外销售收入不用缴纳增值税,其余部分则按照其所适用的13%的增值税税率估算,则可以计算出智微智能当期的含税营收约为10.85亿元。

同期,智微智能“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2.11亿元,新增加预收款项及合同负债合计为4547.59万元,剔除这方面影响后,与2021年上半年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了11.65亿元。将流入的现金与同期含税营业收入相勾稽,可以发现,其现金流入金额比营业收入多出了8085.11万元,理论上,多出的这部分应体现为当期的经营性债权的减少。

事实上,2021年上半年智微智能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余额(含坏账)、应收款项融资的合计金额为3.02亿元,相较于2020年减少了1.24亿元,与理论值偏差高达4296.67万元。

不仅仅202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异常,2020年的数据也存在偏差。

智微智能2020年的营业收入为19.33亿元,其中有1.62亿元的境外销售收入不用缴纳增值税,按照13%的税率测算,其当期含税营收约为21.63亿元。而同期,剔除预收款项及合同负债变动金额后的现金流入额为18.78亿元,比含税营业收入少了2.85亿元。经营性债权方面,2020年,智微智能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余额以及应收款项融资的合计金额为4.26亿元,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2.03亿元,与理论值偏差高达8211.67万元。

连续两年均有巨额营业收入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不排除公司存在虚增营收的嫌疑,对此还需公司进一步做出解释。

采购金额存疑

实际上,不仅仅营业收入存在较大的偏差,智微智能的采购数据也同样疑点重重。

招股书披露,智微智能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芯片、被动元器件、硬盘、结构件等等。2021年上半年,智微智能的采购总额为13.37亿元(详见表2),此外,还有284.81万元的电费,按照13%的增值税税率估算,当期公司实际含税采购总额约为15.14亿元。

2021年上半年,智微智能“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1.5亿元,剔除当期新增的331.92万元预付款项后,则与当期采购相关的现金支出为11.46亿元。将该现金支出与含税采购金额相勾稽后,其当期的含税采购金额比现金支出多了3.68亿元。理论上该部分差额应该为经营性负债的增加。

然而《红周刊》记者注意到,智微智能2021年上半年的应付账款以及应付票据的合计金额为8.01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加了2.97亿元,这与理论值相比少了7093.34万元,也就是说,当期,智微智能有7093.34万元的采购额是没有相应数据进行支撑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2020年。当期智微智能的采购总金额为17.22亿元,加上511.46万元电费,按照13%的增值税税率估算,其实际含税采购总额约为19.52亿元。当期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1.45亿元,从中剔除当期新增加的预付款项,将之与含税采购相勾稽后,含税采购金额比现金支出多了2.84亿元,理论上该部分金额应该体现为经营性负债的增加。

但是2020年智微智能应付账款以及应付票据的金额合计为5.03亿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1.67元,这与理论应增加额相比差了1.17亿元,也就是说2020年该公司也有1.17亿元的含税采购缺乏相应数据的支撑。

综上来看,其不仅连续两期营业收入数据异常,采购数据也充满疑点,不禁让人怀疑其披露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