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隔離險”,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最低9塊9的隔離險,躺賺,日賺數百元!”

最近,“隔離險”在各大社交平臺火出圈。不過,這羊毛真這麼容易薅嗎?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消費者對“隔離險”的關注越來越高。這類產品保費幾十塊錢,卻最高可享受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隔離津貼。

但隨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體驗過“隔離險”理賠後,卻大呼交了“智商稅”。

“隔離險”到底是一款什麼樣的產品?其理賠到底有多難?買它到底是不是交“智商稅”?上海證券報記者通過採訪求證,爲大家撥開疑雲。

“隔離險”網上走紅

近段時間,全國多地疫情反覆。臨近春節,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又急劇上升。壓力與需求之間,保險公司針對疫情推出的“隔離險”在社交平臺火了。

記者在某社交平臺發現,關於“隔離險”的討論信息多達上千條,並且還有不少網友曬出了賠付收款記錄。

那麼,“隔離險”到底是個什麼險種?

記者瞭解到,保險公司推出的“隔離險”其實是意外險附加隔離責任。以衆安保險推出的“新冠隔離津貼保險”爲例,該產品的保險條款是《個人意外傷害保險條款(互聯網)》,承擔意外責任的同時,擴展承保新冠病毒導致的保險事故,其中也包括了新冠隔離津貼。

當前有多個平臺正在售賣“隔離險”,記者梳理發現,市面上的產品主要有:螞蟻保與衆安保險聯合推出的“新冠隔離津貼險”、螞蟻保與太平財險聯合推出的“新冠肺炎·隔離津貼版”、螞蟻保與平安保險推出的“平安安心抗疫險”等。

從價格來看,大部分“隔離險”的價格都不超過100元。

記者瞭解到,由於投保簡易、保障期間靈活、保費親民等原因,隔離險這兩年在各大出行平臺、第三方網站上銷售火爆。以第三方平臺慧擇網爲例,去年四季度以來相關產品的月均投保件數超過6萬件。

羊毛不好“薅”

賠付條款要細看

“隔離險”的羊毛真這麼好“薅”嗎?

“買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吐槽,出發前買了衆安保險“隔離險”,去酒店隔離後,聯繫衆安保險賠付,卻被告知條款要求必須與確診密接,否則不賠付。

“我看上面顯示有強制隔離津貼,以爲只要隔離就能獲賠。”上海夏先生告訴記者,“隔離險”購買界面對於賠付情況的告知並不詳細,很容易對消費者產生誤導。

根據網友的反饋,記者梳理了各家保險公司“隔離險”產品常見的拒賠情形,主要有以下5條:

1.次密接人員(如不是和確診病例乘坐同一種交通工具)被隔離;

2.非自費隔離;

3.居家隔離、健康監測;

4.全域管控;

5.根據當地政府要求,非中高風險地區人員的返鄉/探親人員的集中/居家隔離等。

“易買難賠”,不少網友直呼購買隔離險是交“智商稅”。

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告訴記者,出於風控考慮,保險公司的確在賠付條件上作了一些明確要求,這確實給消費者帶來不好的體驗。

當然,消費者只要滿足所購買產品約定的賠付條件,還是能夠獲賠的。徐昱琛介紹,從各家公司產品的賠付條款來看,獲賠條件主要爲密接或處於中高風險地區被隔離,兩者取其一。

衆安保險“新冠隔離津貼險”明確:被集中隔離(不包括居家隔離)可獲得隔離津貼。

太平財險“新冠肺炎·隔離津貼版”要求:被保險人因罹患法定傳染病的患者密切接觸,或因暴露於法定傳染病(無論一種或多種)病原體污染的環境中,而被依法實行集中隔離的(不包括居家隔離),可獲得隔離津貼。

那麼,這類產品適合什麼人羣去投保呢?

徐昱琛表示,主要是兩類人羣。一類是高風險人羣,比如醫生、冷鏈工作者、國際航班服務人員等;另一類是所在城市或者街道附近,已經出現了確診病例的人羣。比如,近期上海靜安區靜安寺街道愚園路228號爲中風險地區,在附近辦公樓工作的人羣,其風險相對較大。

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在購買“隔離險”時,一定要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並且要仔細查看保險公司的賠付條款。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宣傳界面的信息要儘量詳實準確,讓消費者充分認知保障範圍。

網紅產品也是“雙刃劍”

一邊很火爆,一邊在下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火出圈的隔離險,卻正在被某些險企下架。記者從業內瞭解到,部分公司已下架了早前推出的“隔離險”產品。

徐昱琛告訴記者,對於這類產品,險企往往是一邊開發產品,一邊做調整和測試。一般在產品銷售一段時間之後,精算部和產品開發部門會定期回溯數據,根據數據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漲價或停售。最早的隔離險是由復星聯合健康推出,保費43元;去年10月,這個產品漲價到59元;去年12月,該公司停售了這款產品。

從定價來看,目前隔離險產品普遍只要一二百元,也有不少產品僅幾十塊。徐昱琛認爲,以此定價而言,隔離險若能實現全民購買,是一項能賺錢的業務。不過,由於逆選擇風險的存在,目前疫情低風險地區的人羣投保積極性不高。

徐昱琛表示,作爲獲客產品,“隔離險”意在拉近保險公司與客戶的距離,一些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運營上未能做到專業化、精細化,如未對隔離常見問題作出清晰、明確規定,就容易引發保險理賠糾紛,對公司品牌甚至行業形象造成損害,實爲得不償失。

對於網友反映較多的理賠難問題,徐昱琛認爲,保險公司首先要明確保險條款,對於可保、不可保的情況都要明確;其次要在銷售頁面一一列示常見問題,比如作爲次密接被集中隔離是否理賠,在實際操作中各城市中高風險劃分標準不一,可以針對具體城市的情形向消費者明確告知理賠條件;此外在理賠流程上,也要按照不同城市的不同要求,以舉例子的方式列舉所需要提供的文件證明材料,讓產品更爲專業化、精細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不同公司產品的保障責任、除外責任差別較大,保險公司營銷時普遍不宣傳或少講除外責任,這違反了《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財產保險公司保險產品開發銷售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等規定中關於保險業務宣傳資料的規範性要求,保險公司應予以重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