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郝亚娟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贷款投不出去、理财资金难寻合意资产……“资产荒”成为投资机构2022年开年以来持续关注的焦点。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2021年12月的信贷数据低于市场预期。分析人士指出,信贷增速下行趋势仍较明显,市场融资需求尚未提振。

一端是资金淤积在金融机构,另一端是市场风险偏好易降难升,是此轮“资产荒”的主要体现。2022年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如何保持信贷稳增长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亦是破解“资产荒”困局的关键。

流动性“淤积”金融机构

“企业没贷款需求,开门红的信贷指标没办法完成。”浙江某城商行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2021年12月新增信贷1.13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全年新增信贷合计19.95万亿元,较2020年略高3080万亿元。12月末信贷余额共19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较2020年12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信贷增速下行趋势仍较明显,市场融资需求尚未提振。”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王运金分析。

融资需求不足亦反映在票据规模增长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指出,社融、信贷数据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较高,2021年6~12月,票据连续7个月同比持续多增,7个月合计同比多增1.99万亿元,体现为“资产荒”现象。

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亦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方面,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67.7%,比上季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20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7.0%,比上季下降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为60.8%,比上季下降2.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2.1%,比上季上升1.6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44.4%,比上季下降0.9个百分点。

谈及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目前非金融企业债务率依然偏高,增加负债空间较小;实体经济主体出于对疫情等不确定性的忧虑,对项目投资和扩大生产持谨慎态度;尽管新的主体涌现较快,但其有效融资需求增加较慢。

王运金也表示,当前疫情仍在延续、上游物价仍处高位,房地产行业融资情况虽边际改善但仍需保持政策定力,加之年末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限制与信用风险犹在,企业投资扩张的意愿与能力尚未恢复。2022年一季度项目信贷审批需要一个过程,信贷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中长期信贷短期内还难以大幅增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信贷投放难,理财资金亦面临配置难题。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金旗坦言:“各家机构都感觉到获取合意资产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产品规模和管理规模的扩张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同时市场风险也在不断触发。预计未来几年这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总体上,资金宽松与杠杆操作的互相循环,配合票息资产供给缩量及降息预期,2022年第一次‘资产荒’已经到来。”招商证券固收团队研报指出,具体来看,在2022年1月的前两个交易周,各类信用资产成交收益普遍以低于估值收益的形式达成,如此强劲的配置力量并非偶然:一是资金面宽松,有利于杠杆套息;二是股市持续下挫,出于控制回撤的考虑,混合类产品的配置天平会向票息资产倾斜;三是票息资产供给预期较差,这与2021年年末城投债审批再次收紧的传言影响有关,因而2022年初提前布局,以防缺量。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王梅婷看来,2022年的资产荒和往年并没有区别,本质都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的资产端面临优质资产不足的情况,其很难找到足够安全且收益率较高的资产。此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一些行业前途不够明朗,影响了市场主体投资的信心,加上2021年企业债频繁出现违约,在风控和收益率要求等多重压力下,包括银行在内的市场主体对企业债和城投债都存在一定顾虑。

也因此,提振信贷需求成为监管的重点工作之一。2022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机构抢配优质资产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85%和2.1%,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指出,央行呵护经济保持流动性充裕市场增量资金不断,从而导致多数机构欠配压力增大。在宽信用效果验证与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再起之前,预计利率仍然难以摆脱波动行情,而近年来典型案例风险在加速暴露,成为当前信用市场的主要矛盾。

上海财经大学高研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专家、助理研究员王玉琴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平均风险水平总体是会上升的。这意味着,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资产的风险水平是上升的,这会导致风险收益比较低的资产的供给减少。而在需求端,风险偏好是下降的,由此供需差异的持续存在甚至扩大,出现所谓的‘资产荒’。”

“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与政策环境以及资产荒的背景下,企业从银行或债券市场等融到低成本资金的空间被不断放大且便利性也越来越高,但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实体经济的风险隐患让这些融到钱的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一步扩大生产与投资,从而造成被动生产荒与投资荒,以及债务资金闲置的情形。”任涛此前撰文指出。

以债券市场为例,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向记者分析,债券市场“资产荒”是一种结构性的“资产荒”,即债市中能够匹配主流机构预期收益的优质资产供不应求且收益率不断走低,出现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被主流投资者规避、保持较高利差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债市整体收益率下行,同时传统能够提供较低风险高收益资产的两大类主体:地产和城投融资政策收紧,低风险、高收益资产不断减少;二是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管产品规模持续扩张,债市配置需求增加且产品竞争激烈,对资产收益率有一定要求;三是2018年以来,债市信用风险出现上升,信用分层加剧,尽管风险较高资产能够提供较高的收益率,且规模不断增加,但被主流机构所规避。”于丽峰如是分析。

于丽峰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在2021年底结束,2022年理财产品风险偏好或进一步下行,同时由于稳增长诉求上升,货币政策环境将较为宽松,中高评级资产的收益率或进一步下行,在“资产荒”演绎多年,大部分利差洼地被充分挖掘的背景下,2022年“资产荒”的局面可能持续。

分析人士表示,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是应对“资产荒”困局的途径之一。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秉文向记者分析,国家层面和监管层面都对扩大资产管理市场“资产池”有过重要的安排和部署,其中股票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以及公司债注册制安排都是扩大“资产池”的重要方针和举措。尤其是股票市场,科创板和创业板自注册制试点以来运行平稳,给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创企业投资标的;北交所的建立和新三板改革推进,为机构投资者开辟了投资“更早、更小、更新”的小微企业的投资空间;未来即将推行的全面注册制更是将为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入更多优秀上市公司标的,伴随居民理财需求增长,股票和债券市场也会不断扩容。

具体在配置上,农银理财总裁段兵在公开论坛上提到,预计2022年股票和债券的配置价值更加平衡,可以适度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因为当前债券的利率整体处于低位,配置价值比2021年显著下降。以理财为例,以当前的利率水平,单纯地配债已经很难满足固收产品客户对收益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固收业务应更加积极地布局,包括配置转债、股票等含权益类的资产,通过“固收+”等产品形态满足客户的需求。

谈到银行理财收益变化趋势,于丽峰分析表示,理财产品由于资产配置偏重债券,未来的投资收益可能持续走低,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的下行和低风险、高收益资产的不断减少,债券配置的整体收益将下行;无风险收益下行和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未来股票市场将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理财产品在股票类资产上的配置比例将不断提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固收+”的产品或是提高权益类理财产品投资占比来提高投资收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