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郝亞娟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貸款投不出去、理財資金難尋合意資產……“資產荒”成爲投資機構2022年開年以來持續關注的焦點。

根據人民銀行公佈的最新金融數據,2021年12月的信貸數據低於市場預期。分析人士指出,信貸增速下行趨勢仍較明顯,市場融資需求尚未提振。

一端是資金淤積在金融機構,另一端是市場風險偏好易降難升,是此輪“資產荒”的主要體現。2022年1月18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提出“充足發力,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如何保持信貸穩增長成爲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亦是破解“資產荒”困局的關鍵。

流動性“淤積”金融機構

“企業沒貸款需求,開門紅的信貸指標沒辦法完成。”浙江某城商行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2021年12月新增信貸1.13萬億元,同比少增1300億元,全年新增信貸合計19.95萬億元,較2020年略高3080萬億元。12月末信貸餘額共19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1.6%,較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較2020年12月下降1.2個百分點,低於市場預期。信貸增速下行趨勢仍較明顯,市場融資需求尚未提振。”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員王運金分析。

融資需求不足亦反映在票據規模增長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指出,社融、信貸數據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聯性較高,2021年6~12月,票據連續7個月同比持續多增,7個月合計同比多增1.99萬億元,體現爲“資產荒”現象。

央行發佈的2021年第四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亦顯示,貸款總體需求指數方面,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爲67.7%,比上季下降0.6個百分點,比2020年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分行業看,製造業貸款需求指數爲67.0%,比上季下降0.4個百分點;基礎設施貸款需求指數爲60.8%,比上季下降2.3個百分點;批發零售業貸款需求指數爲62.1%,比上季上升1.6個百分點;房地產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爲44.4%,比上季下降0.9個百分點。

談及信貸需求不足的原因,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戰略部總經理楊海平認爲,主要有三方面,目前非金融企業債務率依然偏高,增加負債空間較小;實體經濟主體出於對疫情等不確定性的憂慮,對項目投資和擴大生產持謹慎態度;儘管新的主體湧現較快,但其有效融資需求增加較慢。

王運金也表示,當前疫情仍在延續、上游物價仍處高位,房地產行業融資情況雖邊際改善但仍需保持政策定力,加之年末金融機構的信貸額度限制與信用風險猶在,企業投資擴張的意願與能力尚未恢復。2022年一季度項目信貸審批需要一個過程,信貸需求尚未完全釋放,中長期信貸短期內還難以大幅增長。

記者採訪瞭解到,除了信貸投放難,理財資金亦面臨配置難題。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金旗坦言:“各家機構都感覺到獲取合意資產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對產品規模和管理規模的擴張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同時市場風險也在不斷觸發。預計未來幾年這方面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總體上,資金寬鬆與槓桿操作的互相循環,配合票息資產供給縮量及降息預期,2022年第一次‘資產荒’已經到來。”招商證券固收團隊研報指出,具體來看,在2022年1月的前兩個交易周,各類信用資產成交收益普遍以低於估值收益的形式達成,如此強勁的配置力量並非偶然:一是資金面寬鬆,有利於槓桿套息;二是股市持續下挫,出於控制回撤的考慮,混合類產品的配置天平會向票息資產傾斜;三是票息資產供給預期較差,這與2021年年末城投債審批再次收緊的傳言影響有關,因而2022年初提前佈局,以防缺量。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王梅婷看來,2022年的資產荒和往年並沒有區別,本質都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的資產端面臨優質資產不足的情況,其很難找到足夠安全且收益率較高的資產。此外,在“碳達峯”“碳中和”的背景下一些行業前途不夠明朗,影響了市場主體投資的信心,加上2021年企業債頻繁出現違約,在風控和收益率要求等多重壓力下,包括銀行在內的市場主體對企業債和城投債都存在一定顧慮。

也因此,提振信貸需求成爲監管的重點工作之一。2022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提到,充足發力,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精準發力,要致廣大而盡精微,金融部門不但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主動找好項目,做有效的加法,優化經濟結構。

機構搶配優質資產

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稱,爲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開展7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爲2.85%和2.1%,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指出,央行呵護經濟保持流動性充裕市場增量資金不斷,從而導致多數機構欠配壓力增大。在寬信用效果驗證與貨幣政策寬鬆預期再起之前,預計利率仍然難以擺脫波動行情,而近年來典型案例風險在加速暴露,成爲當前信用市場的主要矛盾。

上海財經大學高研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專家、助理研究員王玉琴指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平均風險水平總體是會上升的。這意味着,收益一定的情況下資產的風險水平是上升的,這會導致風險收益比較低的資產的供給減少。而在需求端,風險偏好是下降的,由此供需差異的持續存在甚至擴大,出現所謂的‘資產荒’。”

“寬鬆的流動性環境與政策環境以及資產荒的背景下,企業從銀行或債券市場等融到低成本資金的空間被不斷放大且便利性也越來越高,但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實體經濟的風險隱患讓這些融到錢的企業並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進一步擴大生產與投資,從而造成被動生產荒與投資荒,以及債務資金閒置的情形。”任濤此前撰文指出。

以債券市場爲例,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於麗峯向記者分析,債券市場“資產荒”是一種結構性的“資產荒”,即債市中能夠匹配主流機構預期收益的優質資產供不應求且收益率不斷走低,出現信用風險相對較高的資產被主流投資者規避、保持較高利差的現象。

“究其原因,一是近年來隨着經濟增速下行,債市整體收益率下行,同時傳統能夠提供較低風險高收益資產的兩大類主體:地產和城投融資政策收緊,低風險、高收益資產不斷減少;二是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管產品規模持續擴張,債市配置需求增加且產品競爭激烈,對資產收益率有一定要求;三是2018年以來,債市信用風險出現上升,信用分層加劇,儘管風險較高資產能夠提供較高的收益率,且規模不斷增加,但被主流機構所規避。”於麗峯如是分析。

於麗峯認爲,資管新規過渡期在2021年底結束,2022年理財產品風險偏好或進一步下行,同時由於穩增長訴求上升,貨幣政策環境將較爲寬鬆,中高評級資產的收益率或進一步下行,在“資產荒”演繹多年,大部分利差窪地被充分挖掘的背景下,2022年“資產荒”的局面可能持續。

分析人士表示,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是應對“資產荒”困局的途徑之一。植信投資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張秉文向記者分析,國家層面和監管層面都對擴大資產管理市場“資產池”有過重要的安排和部署,其中股票市場的註冊制改革以及公司債註冊制安排都是擴大“資產池”的重要方針和舉措。尤其是股票市場,科創板和創業板自注冊制試點以來運行平穩,給機構投資者提供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創企業投資標的;北交所的建立和新三板改革推進,爲機構投資者開闢了投資“更早、更小、更新”的小微企業的投資空間;未來即將推行的全面註冊制更是將爲資本市場源源不斷地輸入更多優秀上市公司標的,伴隨居民理財需求增長,股票和債券市場也會不斷擴容。

具體在配置上,農銀理財總裁段兵在公開論壇上提到,預計2022年股票和債券的配置價值更加平衡,可以適度加大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因爲當前債券的利率整體處於低位,配置價值比2021年顯著下降。以理財爲例,以當前的利率水平,單純地配債已經很難滿足固收產品客戶對收益率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固收業務應更加積極地佈局,包括配置轉債、股票等含權益類的資產,通過“固收+”等產品形態滿足客戶的需求。

談到銀行理財收益變化趨勢,於麗峯分析表示,理財產品由於資產配置偏重債券,未來的投資收益可能持續走低,隨着債券市場收益率中樞的下行和低風險、高收益資產的不斷減少,債券配置的整體收益將下行;無風險收益下行和股票市場的不斷擴容,未來股票市場將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理財產品在股票類資產上的配置比例將不斷提高,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固收+”的產品或是提高權益類理財產品投資佔比來提高投資收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