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其中,2021年中国人口总量有所增加。

“2021年,我国人口保持了平稳增长。其中,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长。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3亿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首次达到千万级,人口净增长48万人,自然增长率是0.34‰。”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就未来人口走势以及三孩政策影响,宁吉喆还表示,我国目前仍有3亿多名育龄妇女,未来随着三孩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以及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

2021年较上年少出生138万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2021年新出生人口创近年来新低。2016年到2020年,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分别为1883万人、1765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和1200万人。也就是说,2021年出生人口较2020年减少138万人。

“2021年出生人口低于2020年是肯定的,这个出生人数大体对应的总和生育率在1.1左右,这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是生育水平变动内在规律和长期趋势的反映。”2022年1月17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口学、人口预测研究领域专家王广州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根据生育水平研究的历史经验和跨国(地区)比较研究,1.3的总和生育率是属于超低生育水平。

2022年1月20日,在国家卫健委的发布会上,就出生人口下降原因,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称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对部分群众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

其中,“十三五”时期,我国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杨金瑞表示。

生育意愿也在持续走低。杨金瑞称,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

“国际上多项调查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生育水平有所下降。2020年,日本和韩国出生人口均比2019年减少。”宁吉喆说。

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人口学者何亚福向记者表示:“由于女性从怀孕到分娩通常需要40周(即9个多月),即使在2021年5月31日就怀上三孩,也要到2022年才会出生,所以三孩政策对2021年的出生人口基本上没有影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人口专家陈剑也向记者表示,2022年上半年三孩政策会有所显现,但短期内对人口增长影响有限。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杨金瑞强调,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目前,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还不长,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

“最近几年会在零增长附近波动,有时候正,有时候负,但总趋势是向持续负增长发展。”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向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中央明确决定实施三孩政策后,2021年,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多地还出台了生育鼓励政策,包括要求用人单位设立育儿假,政府将实行育儿补贴制度,增加育儿供给、金融政策支持等。

就如何让三孩政策发挥实效,杨金瑞表示,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着眼于群众最期盼的生育、养育、教育等工作,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出实招、出硬招,进一步推动中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具体包括:扎实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工作,加快出台各项生育支持措施,加强优生优育服务保障水平和积极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等。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聚焦群众在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加快研究出台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的政策氛围和社会环境。”杨金瑞强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