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讀懂年報數據背後的深層邏輯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爲勇毅前行的中國寫下這一年的總結,全年經濟“成績單”是至關重要的註腳。

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突破110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突破了1.2萬美元……這樣的成績,高於年初設定的目標,也超出了各經濟機構的普遍預期。

在全球經濟爬坡過坎的今天,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實力”,讓“行穩方能致遠”的道理愈發深刻。由數據表象入手,梳理“高於設定”的邏輯,總結“超出預期”的緣由,2021年的中國答卷也給未來留下了深刻啓迪。

(一)

在中國經濟這艘航船上,我們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海況”的變化——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不斷反覆的全球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各國內顧傾向強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甚囂塵上,守成大國對新興大國的打壓遏制變本加厲。

身處其中,2021年的中國還有其他的挑戰需要面對:部分地區遭遇疫情和汛情衝擊,缺芯、缺電、缺櫃、缺工等供應鏈問題凸顯,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亮眼的成績,就是在經歷了這樣的風雨之後取得的,數據背後實實在在的含義由此更顯可貴。

突破110萬億元是什麼概念?放在歷史座標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國經濟持續上揚的運行軌跡——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2年,GDP不過679億元;1978年,改革開放大門初啓,GDP爲3679億元;2000年,GDP突破10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的2016年至2018年,GDP總量連續跨越70萬億元、80萬億元和90萬億元關口;2020年,首次超過百萬億元規模。

從101萬億元到114萬億元,2021年的經濟增量約13萬億元人民幣,折算合2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上一個比較大的主要經濟體一年的經濟總量,意味着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國發展的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同時也爲全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的宏觀經濟治理,任何時候都要將長短結合起來看。一年來出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都與落實“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頂層設計有關;一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都爲完成一個個既定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得益於這樣堅實的基礎,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支撐更加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也更加從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自外部的評價與預期,是印證上述判斷的一個重要視角。彭博社日前刊發文章指出,“2021年中國的風險投資達1306億美元,創造該國新紀錄——比前一年的867億美元高出約50%”“投資者對中國科技的胃口未改變。變化的是他們把錢投向哪裏。顯然,越來越多資金流向尖端技術”。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這樣說,“大多數西方企業高管計劃未來10年拓展中國業務,市場所在的地方,就是企業希望在的地方”。

中國一路向前,很多人看到了屬於自己的機遇。

(二)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當下,我們更需要剖析隱於數據背後的邏輯,弄明白“爲什麼能”的問題。

“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必須加強統籌協調”,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以“四個必須”給出了答案,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穩住大局依靠“主心骨”。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系統性特徵和要求更加突出,重大挑戰和艱難險阻依然不少。

我們最終化危爲機取得的非凡成就,從來不是憑偶然和靠運氣,而是依靠中國共產黨這個凝心聚力的主心骨,依靠習近平經濟思想這個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各地區各方面步調一致向前進,攻克了不少難關,穩住了宏觀大局。

——推動發展瞄準“高質量”。發展的智慧在於能夠適應新的形勢、抓住新的機遇。提升綜合國力、化解重大風險、促進共同富裕都要靠發展,新形勢下的發展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的老路,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出臺政策、實施舉措都緊緊瞄準高質量發展的“靶子”不動搖,我們才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經濟運行守住“總基調”。經濟運行是個動態的過程,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穩要穩得有定力,防止衝動蠻幹、急於求成,必須尊重規律、築牢基礎;進要進得有秩序,反對消極應付,不思進取,必須把握好平衡、推進好工作。在“穩”與“進”中,抓住機遇“變中求新”,確保各項改革發展任務圓滿完成。

——開頂風船需講“系統論”。經濟運行中的普遍關聯、羣衆利益間的相互聯繫,決定了我們在看問題、做決策、抓落實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中國經濟航船越是乘風破浪,就越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在辦好自己的事的過程中,既要避免局部合理政策疊加起來,造成負面效應;也要防止分解謬誤,避免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

舟循川則遊速,人順路則不迷。近年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會把總結規律性認識作爲一項重要內容。也正是在一次次積累與深化中,我們黨更好地把握了理論座標和實踐路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三)

剛跨入2022年,廣西汽車集團就攜手日本ASF株式會社,成功簽署微型電動物流車委託開發及量產協議。這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後的一個創新合作成果,也是中國與世界共享新機遇的縮影。

2022年是個什麼年?

“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一年”“駛入新賽道,跑出加速度”“繼續攻堅克難的一年”……網絡熱搜話題下的留言透露着期盼。

2022年,中國做好了準備。

這樣的準備,是在深知前進道路上有大風大浪、有暗流湧動的前提下作出的,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

中國經濟怎麼看?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會帶來行爲方式上的偏差,這是造成預期不穩的根本原因,也是當前要着力糾正的主要問題。對於一些領域、一些地區出現的對新發展理念理解不深不透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高度耦合、協同支撐的發展理念集合體,是一個整體概念。必須增強高度的政治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上來,突出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有效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

經濟工作怎麼幹?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要着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重大政策要求,覆蓋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對於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爲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具有重大意義。抓緊出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系列政策、研究提出振作工業運行的針對性措施、適當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國家發展改革委透露,圍繞經濟平穩開局,我國將出臺一系列新的政策舉措,形成穩增長合力。

“現在,在波濤洶湧的世界經濟大潮中,能不能駕馭好我國經濟這艘大船,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無論是“重大考驗”還是“適當靠前”,說到底,都是對領導幹部提出了更高要求。領導幹部身處經濟工作的第一線,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少數”。對照實際工作中理解上以偏概全、部署上畸輕畸重等現實問題,尤需提升其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提升其運用規律性認識的能力,提升其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我們必將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