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們成立工作推進指揮部和10個工作專班,強力推動北三縣與通州區在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對接合作。京唐鐵路、平谷線和4條跨界道路前期和建設工作全面提速,簽約京廊合作項目82個、總投資877億元。”

近日,廊坊市委書記楊曉和在接受《河北日報》採訪時,談到了推動“北三縣與通州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情況,“2022年,我們將聚焦完成‘1186’任務,舉行10場以上招商推介活動,簽約北京合作項目100項以上、總投資800億元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0億元以上。”

在距離北京市中心城區30-50公里處,坐落着全國知名的飛地——“北三縣”。它與北京市中心城區的距離,甚至比密雲、懷柔、延慶等北京市轄區更近。

對於公衆而言,“北三縣”身上“睡城”的標籤則更廣爲人知——因距離北京相對較近、房價相對較低,部分“北漂”選擇居住在“北三縣”,形成特有的通勤一族。

所謂“北三縣”,指的是河北省廊坊市下轄的縣級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以及香河縣的統稱。“北三縣”整體相連,被北京市平谷區、順義區、通州區以及天津市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包圍,不與河北省其他地方毗鄰。

相較澎湃新聞此前報道的安徽境內的江西飛地王屋村、內蒙古境內的黑龍江飛地加格達奇區,“北三縣”的地理區位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也不存在飛地歸屬的爭議。

公開資料顯示,北三縣整體東西最大直線距離約30公里,南北約43公里,總面積達1258平方公里,總轄 24個鄉鎮,總人口超110萬。

其中,三河市位於河北省東北偏北、廊坊地區最北端,以地近洳河、鮑邱河、泃河三水故得名,與北京僅一河之隔,總面積643平方公里;大廠回族自治縣是距北京最近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總面積176.3平方公里,縣域東北與三河市交界,南與香河縣接壤,西、西南與北京市通州區隔着潮白河相望;香河縣位於河北省中部偏東,位於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間,總面積458平方公里。

回顧“北三縣”形成飛地的過程,不得不說到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河北、天津三地頻繁的區劃調整。

貴州師範大學張文豔2017年的碩士學位論文《“飛地”研究——以廊坊北三縣爲例》曾詳細梳理了這一過程:新中國成立後,爲適應大規模生產建設的需要,華北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區劃調整。尤其是河北省內以及與其相鄰的北京市、天津市之間的調整非常頻繁,河北省也一直處於不斷給北京市和天津市“割地”的過程,直至1979年行政區劃基本穩定,形成如今“兩市一省”格局,並最終在空間上形成“北三縣”飛地。論文認爲,“北三縣”形成飛地的原因,存在行政、水資源、文物修整保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如今,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提出,“北三縣”已駛上發展的“快車道”。其中一個引人關注的細節便是,官方文件中對於北京市通州區和北三縣關係的表述,已從“協同發展”改爲“一體化聯動發展”,再到如今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佈《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提出“深入推進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對於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優化首都發展格局、建設以首都爲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年後,在2021年3月公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已將通州區與北三縣的關係表述爲“推進與北三縣一體化聯動發展”。

國務院2021年11月公佈的《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則將“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制度體系基本建立,成爲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要支撐”列爲主要目標之一。

《中國經濟週刊》報道指出,從“協同發展”到“一體化聯動發展”,再到“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說法的轉變,不僅意味着通州區和北三縣的深度融合,更意味着通州區和北三縣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也更“近”了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