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愛,但現實是現實,沒有人永遠18歲,永遠有人18歲

文 | 雷晶

編輯 | 李皙寅

作爲生活中的主角,人生難以想劇本中一樣一直帶着光環。

一場友誼賽,被專業教練看中,破格加入青訓隊;電競少年戴隆燚在生活這場沒法重來的遊戲中,一度打開了同齡人所豔羨的副本,進入了新的世界。

如今,電競被認作是正規體育競技項目;電競行業正處於爆發期。“將熱愛變成職業”、“當下政策利好”、“人才市場缺口大”……

電競行業生態仍在完善中,但已經有了形同金字塔權力結構。頂流是廠商,掌握着最原始和盈利能力最強的IP;中流砥柱是直轉播平臺、俱樂部以及賽事運營;底部基礎是電競教育、直播陪玩等。三者相互影響,編織出一張搭載了無數人希冀與夢想的大網。

過往十年間,不少青少年通過電競收穫成功,“職業電競選手”也逐漸成了很多孩子們夢想中的職業。現在看,一名高段位玩家年滿十八,就有機會進入俱樂部青訓隊打比賽,理想的遊戲工作,讓電競青訓對青少年有着極大的吸引力。

但電競青訓的職業前景,光明與殘酷並存。尤其是未成年人遊戲時長限制的相關政策出臺後,未成年人能進正規青訓隊伍當職業選手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從選手到主播,兜兜轉轉兩年後退役,重回校園,考上了重點中學。;又在合適的時間節點,果斷選擇更換遊戲策略。戴隆燚未能如願從青訓隊員的天梯走到雲頂,會讓人惋惜;但同時,無數個戴隆燚仍面臨着去和留的糾結。

天賦:

對戰職業隊表現靚眼,受對方教練青睞

2018年,網名爲陳愛哆的戴隆燚還在比心App做絕地求生遊戲的陪玩,認識了一位兼職陪玩的職業選手,偶然的一次,因爲俱樂部訓練賽缺人,他邀請戴隆燚一起參與這場訓練賽,“我當時表現挺猛的,賽完我去問(他),我也可以打職業嗎?”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沒有正規隊伍會要14歲的初中生,因爲培養時間太長,大賽對選手的年齡要求最低也是16歲。但戴隆燚並沒有因爲年齡而被勸退,他找了幾個成績同樣不錯的朋友開始組隊打一些限制較少的小比賽。

戴隆燚告訴出行一客,在遊戲中會遇到一些職業戰隊選手,他能進入職業俱樂部的青訓隊伍,就是憑藉着在一次遊戲中和One Player(以下簡稱P1)戰隊搶奪高地的亮眼表現,得到了時任P1戰隊教練Abolo的青睞。遊戲結束後他主動出擊,向Abolo自我推薦,最終破格進了P1的青訓隊進行線上訓練。

然而好運並沒能持續太久,俱樂部投資方不願意再多花錢養青訓隊的小孩,更想直接買成年選手打成績。結果是,這支戰隊的青訓隊伍沒能撐過18年的冬天就解散了,留給戴隆燚的只有仍在磨合期、水平高低不一的隊友。

在戴隆燚看來,當時業內的規範還沒有完全建立,俱樂部良莠不齊,處於一個野蠻生長的狀態,這也是他能被破格收進職業青訓隊伍的原因之一。如果是現在,特別是在2021年9月未成年人遊戲時長限制的相關政策出臺後,未成年人能進正規青訓隊伍當職業選手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進青訓、打職業是戴隆燚進入P1青訓隊後的人生規劃。爲此,還在讀初一的他隔幾天就有一整天不來上學,有的時候每天下午都會請假,“當時每天滿腦子就惦記着電競。因爲是義務教育,無論我鬧得多過分,學校也不會把我開除,所以就算老師批評我不務正業沉迷遊戲,我當時也不在意。”

在戴隆燚當時看來,電競和學業是兩條迥然不同的道路。如果兩邊都要的話,那就什麼都得不到,不如就去做自己熱愛的,衡量了自己的實力後,他決定放棄學業,去打職業。長輩的寵愛加上自己的性格倔強,戴隆燚的父母最終只得依着他,同意他進青訓隊打職業。

瓶頸:

也曾踩坑無數,自覺難見前景

主角光環並沒有降臨在他的頭上。

P1戰隊的青訓隊解散後,他急切的想找到下一傢俱樂部留在業內,最終進了德仁電競,一家半職業俱樂部。德仁的名氣並不大,最後一次被圈內人熟知卻是因爲“德仁詐騙”。

戴隆燚告訴出行一客,一般能在有關遊戲《絕地求生》的比賽上場的隊伍都是二次認證過的隊伍,但這個認證步驟並不簡單,德仁電子競技俱樂部通過借舉辦德仁杯競賽打開一定知名度後,向俱樂部打包票可以幫助完成二次認證,即通過PUBG(絕地求生)官方職業聯賽的認證。德仁的做法吸引了很多戰隊的關注。被揭露前,德仁已經詐騙了超過十家,拖欠俱樂部隊員的工資也只能不了了之。

從戴隆燚的經歷來看,電競的青訓體系並不成熟,商業模式仍未走通。

“前前後後進了幾個俱樂部,合同簽了等於沒簽。”未給監護人審覈,未成年人簽字沒有法律效力;俱樂部沒有線下基地,工資經常拖欠……在戴隆燚看來,爲數不多值得慶幸的是:青訓隊選手讓自己“身家暴漲”,YY頻道上的公會請他陪玩,從自己獨狼時的13元/時漲到了80元/時。

德仁跑了,戴隆燚再一次選擇了留下,但他在新的俱樂部1124戰隊並沒能長久的待下去。老闆讓他當電競主播,而非職業選手。雖然在非直播時段,仍能和隊員打訓練賽。但戴隆燚很快遇到了“武學障”。

事實上,直播和訓練難以做到平衡。看着同隊隊員們的提突破,戴隆燚難以淡定;無心直播使得流量數據越來越差,錯過訓練難以與隊友磨合覆盤提升技術;久坐也導致內分泌紊亂,體重增加了60多斤、頸椎、腰部每天都會疼痛。

這樣的境況也讓他在俱樂部的位置越發的尷尬,“我在這裏(1124戰隊)最後就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老闆養着我,我也很不好意思。從破格錄取到變成透明人,經歷了這麼多俱樂部,現在好不容易來到一個正規的青訓隊伍,還是找不到適合我的發展機會,接受自己的實力天花板後,我想跑了”。

時間到了19年的六月份,戴隆燚的父母狠下心對他做了最後通牒:停止打電競,回家上初三,備戰中考。在戴隆燚看來,如果錯過中考上不了高中,就相當於將自己的一生框死在了電競這個行業,這也直接促使他決心放棄電競事業,向老闆提出辭職,然後回家讀書。

天梯:

升級之路關關難過,發展方向仍處迷霧

回校一年後,戴隆燚考上了大慶本地的重點高中,滿分780分他考了670分,全市前10%。在戴隆燚看來。當初自負的認爲自己是電競天才,以爲可以在行業裏大有作爲,但現實給了他悶頭一棒,走了太多彎路,所幸選擇做的及時,現在的局面也不算太差。

翼之夢超玩會電競培訓學校的校長易冉告訴出行一客,通過青訓隊伍的選拔是這些青少年實現電競夢想最可行的方式,但其門檻之高,遠超想象;即使進入,也只是通向一線的第一步,後續的考覈會更加嚴苛,實力不夠要麼被淘汰離開要麼轉方向做解說或者幕後,一個專業隊伍最後很可能只留下一個適合戰隊的青訓選手,

戴隆燚向出行一客解釋,第一次進青訓隊伍看的是“天梯”等全服排名和戰局數據,在這之後去其他的青訓隊伍考察的則是隊內訓練賽的成績。成績不夠好,是他對自己被劃爲電競主播培養的解釋。

與作爲選手的戴隆燚相比,易冉談到青訓會更強調選手與俱樂部的協調性。俱樂部有自己的發展策略,從青訓到一線選手,同期既能通過考覈、又能剛好補齊俱樂部一線對應空位的最多隻有一兩人。

易冉告訴出行一客,現在國內電競基本上所有項目的青訓體系都沒有一個框架去將所有內容整合。不論是青訓隊伍自己去找人,還是培訓學院輸送選手進青訓隊伍,實際上這一塊目前仍沒有一個完整的商業鏈。

目前我國電競中有不少以自家青訓隊自造血培養人才爲主的隊伍。KPL聯盟成員佛山GK俱樂部的董事長章楊告訴出行一客,GK戰隊現在的首發清風就是青訓隊裏培養出來的。他們除了會像星探一樣挖掘一些有天賦的選手之外,還會在遊戲裏的天梯排行以及自己的遊戲公會里找尋有資質的苗子,對他們進行培養然後篩選,最終通過青訓的池子拉到隊伍裏先做替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等有機會派上去打比賽,可能就最後能給到首發的位置。這其中的每一環節都會淘汰一些人。不僅是GK俱樂部,LPL聯盟的RA俱樂部等幾乎所有正規俱樂部,都在進行青訓隊伍建設,不同於GK俱樂部的將人才根基深耕於自家青訓隊伍,RA並不將人才選拔機制重心固定化,“好的選手是第一生產力。”

而這些從青訓隊中被淘汰的選手,即使想以戰隊主播或者解說的身份繼續留在行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電子競技、菜就是原則”這句業內流傳的梗或許就是回答,無論是以俱樂部成員身份做解說還是個人做直播,只有擁有足夠的競技實力才能在這個喫青春飯的行業裏分一杯羹,戴隆燚告訴出行一客,和他同期在青訓隊的隊友們,鮮有能走上一隊當首發的,他們中有的留在業內跟着知名UP主做起了直播、有的去了二線戰隊做數據分析師、有的去了深圳學理髮、有的則被父母送出國留學。

電競≠遊戲:

是謀生,更是夢想

“愛是愛,但現實是現實,沒有人永遠18歲,永遠有人18歲”,戴隆燚將自己的職業最高峯劃在了14歲。在他看來,自己是個特例,因爲當時行業體系尤其是選手培養這塊並不完善;爲了打職業,自己糊里糊塗的去了好幾個“野雞”青訓隊,耽誤了自己的時間,戴隆燚坦言,當初打電競與文化課學習就像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下定決心走哪一條,另一條對自己而言都關上了大門,再回想那段經歷,或許放緩腳步先去專業培訓學校,一邊上文化課一邊練技術會是更好的選擇。

這一點難有答案,除非到彗星來到那一夜,不然,我們看不到另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

而在易冉看來,培訓學院也正是在發揮着橋樑的作用,連接專業俱樂部和選手及其家庭。規劃發展路線是培訓裏的必修課程,對於有實力的學生,規劃包括跟俱樂部的相處方式、合約應該怎麼籤、哪些坑要避免、哪些部分是不能去跟俱樂部或者聯盟等機構較勁。

對於那些沒有職業潛力且對自己定位不明確、實力不清楚的學生,規劃則更多的放在正確認識自己,引導他們回到文化學習中。易冉告訴出行一客在經過這樣的培訓後,是希望他們有機會進入俱樂部青訓隊的時候,能夠少走彎路,在合適的年紀將電競潛力發掘到最大。

電競少年始終是職業人才的奠基,與2018年相比,三年後的現在,電競行業有了很多變化。人才培養的體系建設也今非昔比,儘管商業價值含量無法與“金字塔”的中上層部分相比,但穩紮穩打的前進讓更多大衆不斷正視電競行業,也讓更多電競少年有合適的發展機會。

在討論電競行業時,大部分人往往會將其與遊戲劃等號,但對於那些從事電競行業的選手來說,是日復一日、持之以恆的訓練。電競是一門謀生的手段,也是少年滾燙的夢想。而當夢想與現實衝突時,正如戴隆燚所言“能讓自己向前走的路就是好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