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目前對讀書這件事的思考總結。我曾在張守濤老師的會客廳中直播過本內容。

大家都建議我總結成文稿,以便保存。

(文章很長,但都是乾貨,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建議推薦給需要的人。)

文末有我的視頻。

從15年開始,國家大規模鼓勵讀書,其實鼓勵的是閱讀。這是件非常好的事,我看到新聞後都高興壞了。

這裏的讀書,不是指上學。而是指通過閱讀,讓人知道自己是誰,世界是什麼,眼前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遇到的問題,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只有讀人文社科類書籍,纔算真正的讀書。比如文, 政治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

通過對這些學科的閱讀,讓我們逐漸成爲一個完整的,完善的,完美的人。

現在這個時代,仍然會有人問,讀書有用嗎?有人說,等我退休以後,有閒暇再讀書吧。也有人說,我想讀點書,這樣就可以和人聊天的時候有個談資。

之所以人們這樣想,是因爲還沒有人詳細的說出讀書對人生的巨大影響。

在我看來,長期的閱讀,對普通人,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決定性的改變。


01
PART
讀書是給自己構建
高質量的信息場

人腦似加工廠,什麼樣的信息輸入,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信息輸出。

人們常說,一個人長期處在單一渠道的信息中,就很容易被洗腦,久而久之就腦殘了。

人們也意識到,環境塑造人。但是環境裏的什麼在塑造人呢?信息。

周圍人討論的事情,對世界的認知,媒體傳遞給你的信息,時時刻刻在塑造着你的大腦。

所以,一個高質量的人羣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往往命運將你的前半生放在某個人羣裏,由不得你選擇。

遇到好的老師和智者的概率非常低。周圍給你傳遞的信息和認知層次也不高。我們該怎麼辦。

最便捷的途徑,就是讀書,讀那些經典書籍。

而經典書籍,就是人類社會那些頂尖聰明的人,將他們的思維方法和一生對世界,對人生的總結寫了出來。

如果一個人日常在大量讀書,即使身邊都是庸人,他也會出落的鶴立雞羣,因爲他自己控制了自己的信息輸入。

這也就是爲什麼,常讀書的人往往和自己的原生環境格格不入。因爲自己吸收的信息和認知,和身邊人不同。

我們都知道,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好的書籍,就是人類社會中最優秀的人將自己一生的思想精華傾訴給了你。

讀這些好書,相當於長期和這些人進行靈魂交談,你又如何能不優秀呢?


英國有一個紀錄片《56up》,不知你是否看過。

節目組跟蹤了不同階層的幾個兒童,跟蹤了56年。

發現底層家庭的孩子,童年時期的夢想就是明天能喫到一個棒棒糖。因爲他們的周圍沒有優秀的人,他們的父母都沒有人生理想,他們腦海裏如何能產生遠大理想的意識?

而爲何上流階層的孩子,童年時期就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長大了要當律師,教授,作家?因爲他們的父母本身就很優秀,日常給他們看報紙,讀書,讓他們能看到人生的無數可能。

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底層的孩子中年時期陷入酗酒和貧困,而上層的孩子成年以後,大多實現了自己的童年夢想。

表面上看,是父母的培養,實質上,是環境輸入的信息質量。

所以,我們作爲大多數普通人,身邊沒有優秀的人,該如何自救呢?

唯有讀書,從名人傳記裏找榜樣,從經典著作裏找更高層次的認知,以抵禦周圍環境沒落愚昧的信息。

有些東西,我們知道了纔會追求,一個從來沒嘗過巧克力的孩子,他會渴望喫到巧克力的,不會的,腦子裏沒有那個意識。

我老家有個小叔叔,是我爸爸最小的弟弟,沒上過學,小時候在家裏,把讀過的紅樓夢繡本里的人物,一個個臨摹的惟妙惟肖,畫了整整一個本子。

家裏很窮,周圍人都是文盲,沒有人鼓勵他,認可他,單純是自己在玩。長大後,就到工地打小工了,到了中年之後,陷入貧困,日日借酒澆愁。那麼突出的天賦也早就丟失了。

他和周圍所有人,都沒意識到他的天賦多麼突出,多麼珍貴。也就這麼荒廢了。

而我呢?我本科的專業其實是土木工程,在我讀大學之前,家裏人也沒有讀過書上過大學的,我哥雖然比我早上兩年內,但作爲理科生不讀書,他也不懂。

我本科階段是普通二本,同學們都是農村來的孩子,和我一樣沒什麼見識。

這所工科院校,也沒開設社科類專科。

但我課餘時間都在圖書館讀書,剛開始什麼都讀,到大三的時候,逐漸的,從所讀的書裏瞭解到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這類專業,發現自己非常喜歡。

於是心生嚮往。

暑假回家後,我對家人說,我想考研究生,以後想學社會學。大家都沒聽說這個專業,一笑了之。

但是這個種子在我心裏種下了。

所以考研的時候,就選擇了民族學,在研究生階段,就開始大量閱讀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的書籍。

當時家裏很窮,我也不好意思再要生活費,但幸好由於成績優異,考上了公費名額,讀研期間沒有花錢。

學校裏兩種西紅柿炒雞蛋,一種有雞蛋比較貴,一種沒雞蛋,便宜,我從來沒喫過有雞蛋的番茄炒蛋。

有一次,母親看到我穿着一雙山寨皮鞋,鞋頭破爛,捂出了腳氣,問我多少錢買的,我說二十。

但當時我的注意力不在這裏。

當時我想,一個人只要在自己最熱愛的領域堅持學習,深耕下去,總有一天能雲開月明,做出自己的成績,至於物質回報,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沒有當時讀書發現的這個專業,就沒有後來的選擇。

如果沒有讀書告訴我對未來的願景,我也不會在物質匱乏的生活中堅持下去。

也就不會有今天,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工作,生活。


02
PART
真正讀通書的人
是能落到現實裏的

很多讀書人的意識裏,一直有個認知困境,認爲讀書就意味這清貧。讀書人就應該是金錢爲糞土,也不容易賺到錢,讓自己過上很好的生活。

甚至人們認爲金錢和精神是對立的。談賺錢,就玷污了讀書人的清高。

其實這是千年來對讀書人的道德捆綁,是統治者爲了讓有頭腦的知識分子困在經濟窘迫中俯首稱臣,而編織的謊言。

其實,讀過的書一定要落進現實裏,才真正發揮了價值。並不是說讀書的目的一定是變現。

但起碼,讀書賦予人的能力和智慧,能讓我們自己自洽。

最近有個農民工哲學家,自己在工地上,工作之餘讀康德。人沒有高低貴賤,任何人都能讀思想,這沒有錯。

問題是,我看了下采訪稿,這位大哥目前在糾結中,他說貧困不能讓他繼續讀喜歡的哲學。

其實讀書首先要落地,哲學本身就是研究現實,探究真相的學問。讀哲學最基礎的功能,就是能讓你擁有智慧,對現實應付自如。

要麼甘於清貧,就像弘一法師出家後一樣,並不爲物質匱乏所惱;要麼就像范蠡一樣,能將學問轉化成生存能力,讓自己過的很好。

如果把哲學和現實分裂開來,就是去了哲學的意義。

本來,讀哲學的本質也不是會背誦哲學家的思想,而是能啓發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處理能力。

任何人一個人,首先把生存問題解決了,然後才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當時自己潛心治學,當時的民衆懷疑思想有什麼實際用處呢?

他爲了證明哲學也能掙到錢,預測第二年橄欖將豐收,於是提前把市場裏所有的榨油機都租下來,第二年發了大財。

只是他的興趣並不在這裏。

所以一個讀書人不應該貧困潦倒。

也許你不能大富大貴可能是社會問題或者是個人價值取向。但是,只有把思想落實在實處,纔是讀書人的第一步。

閻真的小說《滄浪之水》,曾經很火。我很喜歡。書中就主要討論了讀書人和現實之間的衝突問題。

主人公的父親,一生堅守聖人之學,現實中卻家徒四壁,最後窮困悲憤而死,作爲兒子的主人公,不禁問:如果這些聖人之學,讓人痛苦一生,又窮困潦倒,那他們的價值在哪裏?

書中詳細闡述了主角反思讀書與現實的關係,直到自己價值觀的扭轉。

他的確看不上同事對領導毫無底線的獻媚,但也覺得父親的認知有問題。

終於有一天,他想了一條明朗之路,他能在堅持聖人之學的原則上,用適應現實的方式,帶領自己從困境中走了出來。

最終,在現實和精神世界獲得了雙重的成功。

真正有格局的人,絕對不會躲在角落裏,孤芳自賞。覺得自己特清高,別人都不行,不願意和他人同流合污。

在保證自己的基本生存的基礎上,還能用接地氣的方式,將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傳遞給別人。 

真正有格局的人,必然是在保持自己的本色下,堅持自己的原則下,能與時代浮沉。

比如燃燈者,暗夜傳燈人這本書裏,那麼多曾經輝煌的大師,到臺灣後,爲了生計,有的去中學,有的去開租書鋪子,有的去銀行當職員。

他們本來是學問高深的學者大家,不僅能在現實中彎下腰來謀取生路,但還爲了教導學生,天天講入門的基礎知識。


03
PART
讀書的作用

1、培養聯想能力,進而影響人生

人在讀書的時候,需要把看到的文字,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轉化成場景,情緒,事件和道理。這個過程中,練習想象力。

想象力豐富的人,不僅能提升生活審美情調,也能堅持的不懈的爲更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息。

而,遇到事情能聯想,

那些對事情對生活有創造力的人,就是得益於想象力,而不是邏輯推理,我們把這類人叫做“有才”。

比如,一個浪漫的人,看到桂花樹就想起在樹下吟詩,於是搬來了桌子,又想到有美食就更好了,於是拿來了點心,這時候再來點酒豈不快哉?

於是在月光下,桂花紛紛掉落肩頭,才子佳人吟詩作對,暢想山川河嶽,感慨古今人物多少事,把酒臨風,好不自在,一段人間佳話就出來了。

但如果是一隻兔子,看見樹就是一棵樹,絕不會和酒,詩詞,美人,才子聯繫在一起。

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大概率,也不會生活的這麼有情調,因爲他們沒有聯想能力,也就是沒有想象力。

我們平時總是說,有的人腦子很靈活,總是能想出來點子,總是有自己的辦法。是一個有才幹的人。

但是沒有人把他的才能和小時候讀童話書聯繫在一起。

其實,小時候的聖誕老人,我們讀的哈利波特,阿拉丁神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看上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故事,其實都在塑造人的思維,最後在成年以後的生活中用另一種形式體現出來。

童年時期沉浸在兒童文學和童話中的孩子,成年後纔不至於反應慢,思維死板。

這就是讀書在現實中的體現,對成就動機也一樣。

沒有想象力的人,眼裏看到什麼腦子裏只有什麼,整天只能糾纏與眼下的事情,免不了目光短淺,也就免不了庸庸碌碌了。

有想象力的人,小到某個項目,大到自己的人生,都能想象到未來可能會是哪種境地,目光就會放的比較遠,也會把注意力和當下的努力放在實現未來上。

國內的很多白手起家的知名企業家,都有豐富的想象力,支撐他們在無數的挫折和困難中,一直向前的,就是心中描繪的未來的圖景。

所以,擁有想象力的人,往往也有強大的內驅力。

他們看到了前方的光。

2、 讀書構建人的精神世界

沒喫過巧克力的人,會心裏想着喫巧克力嗎?不可能。

我把人的想象力比作精美的烹飪技術。人的精神世界就是靠想象力構建而來的。而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否,直接決定你的人生質量。

比如同樣是喫飯,拿了一把麪條。白水煮麪條一種喫法,加雞湯雞蛋青菜,請御用大廚給你煮出來也是一種喫飯。

一輩子喫白水面和一輩子喫皇家御用面,人生質量能一樣嗎?

讀書並不是嘴裏會被幾句詩詞歌賦,而是想起詩詞歌賦的時候內心的感覺。

比如我們內蒙古的陰山山脈,每次我路過時,看到光禿禿的不長草,不僅想起無邊落日蕭蕭下的蒼涼,還想起不教胡馬渡陰山,歷朝歷代金戈鐵馬的戰亂,看着夕陽都覺得殘陽如血,看着樹木也覺得蒼茫而蕭瑟。

那幾年,我常常獨自驅車進山,感受這剛勁有力的歷史,甚至聽到戰旗獵獵作響,這座大山,也在眼中有了生命。

但是如果不讀書,走到這條山底下,只能覺得,真冷,真幹,塵土真多,趕緊回家吧,都沒什麼景色,連樹也沒有。一切枯燥無味。

假設我們剛來這個世界上,上帝給每個人發一部手機,限玩80年,到期收回。

有的人連機都沒開,當磚頭抱了八十年;有的人開機後能打電話,接收到了另外的信息;有的人會用導航,找到了新地圖;有的人會用編程,甚至給自己造了元宇宙。

那麼這八十年的人生質量將有天壤之別,其中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別人是看不出來的。

你甘心自己抱着磚頭枯燥一輩子嗎?

而閱讀激發人的感受能力,相當於激活了這部手機。

其實我們所擁有的所有有形的東西,房子,車子,孩子,愛人,社會聲譽,全都是身外之物,都會消失,只有經歷之後留下的內心感受纔是自己的。

如果這份感性能力沒被啓蒙出來,那就相當於每天干啃乾麪條。

表面上我們都穿着一樣的衣服,用着一樣的電腦,住在相似的城市裏,其實這一生的體驗完全不同。

你怎麼能甘心自己一輩子過的枯燥而無知無覺呢。

3、讀書是表達和寫作的基礎,也是和世界對話的基礎

城市化和鄉土社會的區別,我們需要團隊合作,溝通能力是最要緊的。

也許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說:少說話多做事。

這是在有限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已經不適用現在的社會了。

在鄉土社會,所有人都在無差別的種地,埋頭勞動最重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不重要。說話多了,反而耽誤了農時。

但今天,大規模的人進入了城市。進入腦力勞動的大軍,在這個新世界裏,整合資源,團隊合作是必要的。

所以,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就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來。

因爲這個世界就是人的世界,如果不和人溝通,你就是在一個自己封閉的鐵盒子裏,你能看到什麼,接觸到什麼呢?

所以個人必要會溝通,一方面,多溝通能互相瞭解對方,消除誤會。

另一方面,人們在共同中才會激發出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新的東西。

可惜我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卻是,有的人一旦聊的多的就反目,有衝突,絕交了,吵起來了。

於是他們總結,人和人不能走的太近,不能聊的太多。

其實這種歸因錯誤

產生衝突的真正原因是,這兩人裏面最少有一個人存在以下問題:

思維不清楚,表達能力不夠,理解能力不夠

也或者兩個人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這根本不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問題。

溝通及時信息的傳遞,只要有一方有障礙,這個溝通就實現不了。

良好的溝通,基礎是理性,就是真正的講道理。

但講道理的人,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有足夠的思維能力能想得通道理;

二是,有足夠的表達能力能傳遞清楚信息;

三是,有足夠的理解能力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

這三個能力,有一個不夠,那聊着聊着必然會崩。

這些能力從那裏來呢?

從讀書中來。

首先,讀書的時候看的都是字,這是極大的訓練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你得有能力將這些符號理解成事情和道理。

其次,好的原著,展現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思維模式,思維過程,這個其實比知識點更重要,久而久之,你也就學會了那些大師們,聰明人思考問題的方法。

所以我特別不推薦聽別人講書,那都是自己欺騙自己。

第三,讀的多了,自己也就會寫會表達了。那麼和他人交流的時候,就能做到精確,明白的讓對方明白。


04
PART
人該如何選書

很多人都讓我推薦書籍。我首先要問對方處在那個閱讀層級,目前正在讀什麼書?

因爲讀書是分階段的,每個人都是從山腳走上來的,盲目冒進可能起到反效果,選書不合適也可能浪費時間。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書。

首先,讀任何書都是以保護閱讀興趣爲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兒童是培養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最佳期,青少年期是學習大師們的思維模式的關鍵期。成年人有一定閱歷了,讀一些能幫助我們瞭解世界和自己的書籍即可。

有人問我,讀書記不住怎麼辦

至於你記不住,沒關係,我們現在又不是考試,記住那些知識點根本沒用。

讀書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是,詩詞意境留在心裏的感覺,哲學對你的啓發,培養起來的想象力。

人的認知只能升不能將,一旦你有了這些感覺,就算讀的那本書都忘記了, 但這些最重要的東西是忘不掉的。

我發現,目前青年人讀書,進入了誤區。

有一次,我和出版社趙濤老師聊天的時候,我問,現在什麼書賣的好,讀書的都是什麼人羣呢?

他們說:“買書的人還是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居多,他們大多購買的是功能性書籍,例如《人際交往技能》、《如何修煉高情商》等等。

還有一部分客戶是中年以後的人們,偏向愛看歷史,哲學類書籍,但這部分人不是客戶的主體。”

這很符合社會的現狀,但這絕不是一個人成長的正確模式。

你會發現,很大概率,從小就特精明的,特會察言觀色,特別招人喜愛。但是三十多歲,基本就停滯不前了,變得庸常,開始日復一日在無聊中消磨歲月。

小時候挺憨的,只鑽在自己的愛好裏,不懂人情世故,不招大人喜歡,中年以後反而越過越有內容了,人生越來越活出味來了。

這是爲什麼呢?

人一生活的是否充實而精彩,由兩個因素決定:智商和後天持續學習。

你可以把人腦想象成是一臺電腦,這臺電腦出廠的時候只有硬件,是沒預裝系統的。有的人是90年代的286機,有的人是APPLE最新的的配置。

更多的人的大腦,介於二者中間。

這臺電腦運行的好不好,取決於裝的底層系統,比如,你現在新買一臺電腦,配置極高,如果裝了WXP,會發現運行起來並沒有那麼順手,但是還能用,但是如果裝了最新版本的系統,就會發現非常好用。

對於人腦,這個系統就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人在年輕的時候,最應該學習的基礎哲學思維,這是道的層面。

建立起屬於你的思維方法,分析事物的高度和方向,建立起科學的認知邏輯。

建立起你對人生,價值,世界的認識。

底層系統做好了,再去做具體的事務。

現在的問題是,絕大部分中國人,別說裝的底層系統好壞,就連繫統都是缺失的。

基礎教育不教哲學,不教邏輯學,再好的配置,再高的智商也跑不起來。

有學習能力的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會自己在業餘時間彌補,絕大多數的人,一生都帶着殘缺破碎的認知方法,在生活中撞大運。

爲什麼有些人在中年之後開始研究哲學和歷史了,因爲他們開始意識到認識論纔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

但是目前的社會浮躁而功利。

推崇精明,情商,人情世故,是中國的特色。

人琢磨人,人研究人,是盛產權謀之術的國度,歷來的習慣。

如果說認識論和方法論是“道”,那麼《人際交往技能》,《如何修煉高情商》,《如何職場晉升》等都只是術。

如果一個人對是非善惡都不清楚,對自己將過怎麼樣的人生都不考慮,卻天天琢磨如何在某個小細節戰勝對手,無疑是矇眼瞎撞。

就像連往哪跑都沒想清楚,連跑道都沒找到,就穿了最好的跑鞋,學習了最好的彈跳技巧,開始了跑的動作。

你很快會懈怠。

就像新買的電腦,還沒有裝系統,就想直接裝一個軟件,是運行不開的。

如同你的手機,如果系統出現了BUG,你會覺得自己平時用的軟件老出現問題。

錯過了一定年齡,人的大腦就很難建立起底層系統層面的“道”,但“術”其實很簡單,在生活中經歷久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人到中年的時候,大家都是拼實力說話,不能產出價值的人必然沒有機會。

而大家又都是千年的狐狸,人再精明,被人看穿是早晚的事。

所以,一定要重視,把時間放長點看,精明世故,沒半點用處。

個人認知能力和思想深度是決定一生的關鍵

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及時補課兩個方面:哲學和邏輯學

只有學過這兩個領域的系統,對經歷的事,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都能一目瞭然。

人際交往和職場晉升的障礙都不是問題,你也不會在中年之後變的像個傻子。

所以該怎麼選書呢?

畢業之後的讀書,是爲了提高認知的。

莊子曾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莊子主張,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

順道知識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

所以,讀書的目的,不是學知識。

而是通過學知識這個路徑,最終識真理,開智慧。

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建立全面知識體系。

只有各學科相互融合,形成知識之網,才能夠有全局的視角看清世界。

 明確了讀書宗旨,還要謹慎選書。

選書只能選經典,因爲後人的所有書籍,都是在閱讀經典之後,經過個人理解後的輸出。

所以,後人對經典著作的解讀,你讀到的只能是後人的水平,有時與原著謬之千里。

所以,生命有限,首選經過時間篩選的經典書籍。

經典書籍怕看不懂麼?沒關係。

經典書籍是分不同深度的。

可以從各學科的西方經典大學教材讀起,西方教材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妙趣橫生。

先大概瞭解這個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除了教材,也有一些大師們寫的入門級著作。

當讀完這些以後,就可以按書索書,順藤摸瓜的去找書,快速完善知識體系。

找書的方法有兩種

一、根據所讀經典的參考文獻、腳註,書中提到的其他學者的理論,來找書去讀。

二、讀的過程中,你會對某些方面感興趣,或者產生疑問。根據你的好奇心,去找經典。

用這兩種方法,慢慢的摸索下去,就能找到一些脈絡,可以保證所讀的書不浪費生命。

要注意,選書時,一定要選稍微高於自己認知水平的。

也就是,要選自己讀起來有些艱難的,需要認真看,認真思考才能看懂的。

如果這本書,你讀的時候,非常輕鬆,說明你的水平已經在它之上,就不用浪費時間了。

讀書求精不求多。

讀書不求數量,求讀完後,提升了多少認知,對自己的啓發有多少,是不是能夠更加清醒的看待自己和世界了。

一般一年精讀三四本經典就很不錯。這一年就夠回味了。

建議精讀,以下是一種方法,可參考

1、拿到書,先讀目錄。有了整體的認知後,再讀內容。

2、讀內容時在頁邊做批註,貼標籤。以後需要查找時,方便很快找到。

3、寫讀書筆記,總結思想。每讀完一個小觀點,或幾個相同的小觀點,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一個題目,寫一篇總結理解的文章。

這樣一本讀下來,會收穫很多。

這樣雖然讀的很慢,但讀完一遍全部吸收。

是最有效利用時間的方式。

如果只求速度,看完全忘,時間都浪費了。


讀書是爲了提升生命層次

有人說,現在很忙,等老了退休了,在家裏養養花,讀讀書吧。

實際上,讀書是爲了訓練思維,開啓智慧,更好的過好這一生。

所以,越年輕的時候,讀書就越容易發揮價值。

讀書是爲了開智慧,但最終的智慧又和知識無關,獲取知識只是到達智慧的階梯。

比如,讀書幫你開闊視野。

中國的哲學家莊子說:看待事物,不應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莊子的意思,任何事情,都有其歷史發展和促成因素。  所以看待事物,要放在歷史,環境中看,才能很好的理解。

看問題,不要站在任何一個角度看。只要有角度,必然有侷限。

如何不站角度呢,首先是開闊視野,這樣才能看到全局。

讀書,是普通人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畢竟,普通人遇到困擾,不會根據歷史的變遷,社會的衝突來理解。

也不會將他們所享受的幸福生活,和所處的社會大規模起伏變動聯繫起來。

他們對自身生活模式與世界歷史潮流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一無所知。

不讀書的人,不具有領會個人生活與歷史,自我與世界之間相互作用的心智能力,

這一種心智能力,具有多元性,複雜性,綜合性。

是讀書帶給人的。

所以,讀書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人生境界  。

當然,除了讀學術著作,建立自己的認知系統之外,文學作品也必不可少,文學作品研究人性和感受,培養人審美的能力。

最簡單的,生活中我周圍的人都說我會穿,懂得審美,有些人以爲是天生的。

其實,如果少年時讀幾本中國古典詩詞和戲曲,尤其是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就會激發出了審美的感覺,就會在不同維度追求美。

當然,審美的領域很廣泛,不僅有視覺之美,也有精神之美。

文學作品讀多了,人會有高於現實生活的感受和嚮往,人總不能只淹沒在柴米油鹽生孩子等動物性層面的生活中,如果沒有一點高於生活的東西,活得還有什麼意思。

所以,文學從開始到今天,文學通過揭露黑暗,深度分析人性,將我們從混沌和昏暗中帶了出來,見到文明之光。

文學作品中的那些,無私、真摯、同情弱小、扶危濟困、反對強權、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嚮往自由、尊重個性、呵護仁愛之心……一直在有效的淨化着讀者的人性。

所以我們會發現,讀過文學經典的人,往往更爲純粹高尚。

文學作品中體現的人類感情,是學術著作沒有的。而這種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還包括人對文明之情,對自然之愛,對時間變幻的青睞。

通過文學,人能走進一個更爲廣闊博大的心靈世界。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裏面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場面:

主人公安德烈公爵受傷躺在戰場上,當時他萬念俱灰,因爲俄國當時已經被法國佔領了,他的理想、他的愛情、他所有的一切都破滅了,他只有一個念頭——死。最終是什麼力量鼓舞了他?

是什麼力量讓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氣?是俄國的天空、森林、草原、河流。

這就是莊子所講的“天地之大美”,是這超凡脫俗的美使他獲得了生的勇氣。

今天孩子們因爲抑鬱症自殺,我想,如果他們的精神世界建立起來,能夠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大美,靈魂中能有這超凡脫俗的美。

能留戀這世界上的藝術,文明,天空,草原,河流,心中能懷有對陌生人的關懷憐憫,也就不會那麼輕易離開這個世界了。

所以,陌生人,多讀書吧,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與您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