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张方子叫泽泻汤,是张仲景先生的方子。

张先生是这样描述此方的:“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心脏下面有痰饮、水气滞留在胸膈的位置,并且这个患者受了头晕、目眩的痛苦,就可以使用泽泻汤来改善、减轻症状。

图片

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名方,两味药泡水喝,解除水湿的烦恼

胸腔和腹腔之间的位置就叫胸膈(xiong ge)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心下有支饮”的情况呢?

这个时候就要知道另一句话:“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这里要知道,上窍之上半部分身体的眼、口、鼻、耳、目。

下窍为下半身的两个排便器官。

清阳和浊阴都是指身体要排出的废料,不能够再被身体所利用的“废物”。

正常情况下:

清阳:轻清之气通过上七窍排出体内;

浊阴:浑浊之液通过下二窍排出体内;

就是“升清降浊”的过程。

图片

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名方,两味药泡水喝,解除水湿的烦恼

而当水液不能顺利通过下窍排出,就会停滞在胸膈的位置,想要将这个水液排出,就要化为气通过七窍排出。

这个时候的气,不是轻清之气,而是浊阴之气。轻清之气被浑浊之气挡住上不去,就会成为水存在体内也出不去。

完完全全的阴阳颠倒。

就相当于天空中本来飘荡的应该是白云,现在却变成了乌云密布;时不时的下个雨...

阴天的感觉是压抑的,也感觉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心气、身体也跟着受影响。

因此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当上窍“乌云密布”,我们就会头晕目眩。

这也是湿气的由来,浑浊之液化为气。这个气不是轻清之气,而是浑浊之气。

就是“降清升浊”的过程。

就相当于马桶中的尿液,本来是通过下水道排下去,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排下去,风干、晾干之后就会气化,导致整个厕所都是难闻、充斥着强烈的刺激气味。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浑浊之液,不去通过下窍排出,而是停滞在胸膈的位置?

说起水液,我们就应该想到脾。

脾主水液的运化、输送;浑浊之液不能从下窍排出,肯定与脾虚导致的运化功能失调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呀,归根结底,脾虚生湿。

而这个泽泻汤虽然只有两味药:白术、泽泻。

但考虑的确实很细腻,听听我的见解吧:

图片

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名方,两味药泡水喝,解除水湿的烦恼

首先是这个泽泻,泽泻是健脾、利水、渗湿的能手。

那些浑浊的水湿下不去,是因为脾虚,脾不指引它们去下窍,而泽泻可以给这些水湿指引道路,让它们跟随泽泻修建的VIP通道到达下窍。

这时候,有人会问为啥不用茯苓啊,茯苓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更强大。

因为啊,现在病人正处于水湿引起的头晕目眩,要想更好的减轻痛苦,茯苓救命药泽泻见效的快。

在《日华子本草》中记载:泽泻“主头旋,耳虚鸣”。

多方面比较,在这里使用泽泻更好。

但是对于不同的情况,此方也需要进行加减,切不可盲目用药,要经过辨证,对症下药。

图片

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名方,两味药泡水喝,解除水湿的烦恼

接下来说说白术:

白术性温、味甘,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医学启源》记载着:“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

用在这里,最需要的它的健脾、益气的功能。

轻清之气需要脾气去推动,才能升上去;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让身体回到“升清降浊”的正常状态。

这种脾虚造成的湿气重,经常见到的舌象就是舌面有明显裂痕、舌质淡、舌苔白腻、舌胖大。这个时候不妨泡水喝试试。

这个两味药材的小方,先利水湿、排水湿,再健脾益气,升轻清之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