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這張方子叫澤瀉湯,是張仲景先生的方子。

張先生是這樣描述此方的:“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心臟下面有痰飲、水氣滯留在胸膈的位置,並且這個患者受了頭暈、目眩的痛苦,就可以使用澤瀉湯來改善、減輕症狀。

圖片

張仲景最簡單的祛溼名方,兩味藥泡水喝,解除水溼的煩惱

胸腔和腹腔之間的位置就叫胸膈(xiong ge)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心下有支飲”的情況呢?

這個時候就要知道另一句話:“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這裏要知道,上竅之上半部分身體的眼、口、鼻、耳、目。

下竅爲下半身的兩個排便器官。

清陽和濁陰都是指身體要排出的廢料,不能夠再被身體所利用的“廢物”。

正常情況下:

清陽:輕清之氣通過上七竅排出體內;

濁陰:渾濁之液通過下二竅排出體內;

就是“升清降濁”的過程。

圖片

張仲景最簡單的祛溼名方,兩味藥泡水喝,解除水溼的煩惱

而當水液不能順利通過下竅排出,就會停滯在胸膈的位置,想要將這個水液排出,就要化爲氣通過七竅排出。

這個時候的氣,不是輕清之氣,而是濁陰之氣。輕清之氣被渾濁之氣擋住上不去,就會成爲水存在體內也出不去。

完完全全的陰陽顛倒。

就相當於天空中本來飄蕩的應該是白雲,現在卻變成了烏雲密佈;時不時的下個雨...

陰天的感覺是壓抑的,也感覺周圍的空氣是沉悶的;心氣、身體也跟着受影響。

因此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當上竅“烏雲密佈”,我們就會頭暈目眩。

這也是溼氣的由來,渾濁之液化爲氣。這個氣不是輕清之氣,而是渾濁之氣。

就是“降清升濁”的過程。

就相當於馬桶中的尿液,本來是通過下水道排下去,但因爲各種原因,沒有排下去,風乾、晾乾之後就會氣化,導致整個廁所都是難聞、充斥着強烈的刺激氣味。

那麼問題又來了,爲什麼渾濁之液,不去通過下竅排出,而是停滯在胸膈的位置?

說起水液,我們就應該想到脾。

脾主水液的運化、輸送;渾濁之液不能從下竅排出,肯定與脾虛導致的運化功能失調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呀,歸根結底,脾虛生溼。

而這個澤瀉湯雖然只有兩味藥:白朮、澤瀉。

但考慮的確實很細膩,聽聽我的見解吧:

圖片

張仲景最簡單的祛溼名方,兩味藥泡水喝,解除水溼的煩惱

首先是這個澤瀉,澤瀉是健脾、利水、滲溼的能手。

那些渾濁的水溼下不去,是因爲脾虛,脾不指引它們去下竅,而澤瀉可以給這些水溼指引道路,讓它們跟隨澤瀉修建的VIP通道到達下竅。

這時候,有人會問爲啥不用茯苓啊,茯苓健脾、利水、滲溼的作用更強大。

因爲啊,現在病人正處於水溼引起的頭暈目眩,要想更好的減輕痛苦,茯苓救命藥澤瀉見效的快。

在《日華子本草》中記載:澤瀉“主頭旋,耳虛鳴”。

多方面比較,在這裏使用澤瀉更好。

但是對於不同的情況,此方也需要進行加減,切不可盲目用藥,要經過辨證,對症下藥。

圖片

張仲景最簡單的祛溼名方,兩味藥泡水喝,解除水溼的煩惱

接下來說說白朮:

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溼、利水。

《醫學啓源》記載着:“白朮除溼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溼。”

用在這裏,最需要的它的健脾、益氣的功能。

輕清之氣需要脾氣去推動,才能升上去;就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讓身體回到“升清降濁”的正常狀態。

這種脾虛造成的溼氣重,經常見到的舌象就是舌面有明顯裂痕、舌質淡、舌苔白膩、舌胖大。這個時候不妨泡水喝試試。

這個兩味藥材的小方,先利水溼、排水溼,再健脾益氣,升輕清之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