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羽的北伐行動大多爲人所詬病,認爲他的失敗直接導致荊州的丟失,從而使得隆中對戰略徹底破產。那麼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在論證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關羽爲什麼要發起北伐。

看上去原因很簡單,因爲隆中對已經明確表示,從荊州出兵北上是整個計劃的重要一環,也是最終的鉗形攻勢中的右翼部隊,關羽似乎就是在踐行隆中對的方針。

可是問題又來了,因爲隆中對對出兵的時機也是有着嚴格要求的,大前提有以下幾個: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和天下有變。

其中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內脩政理這四點基本算是做到了,外結好孫權在表面上也算是做到了。而南撫夷越和天下有變的目標則並未達成。

別說在當時,就是後來諸葛亮執政初期,南中地區都還有大規模叛亂,南撫夷越的路還很長,而天下有變也是遙遙無期。

Image

什麼叫“天下有變”呢?

這個天下指的是狹義的天下,首先肯定不包括劉備自己的地盤,如果自己內部生亂何談外出征戰?

其次這個天下應該也不包括孫權的地盤,因爲在隆中對中孫權就不是假想敵。

因此“天下有變”所指肯定是曹操政權內部出現的變故。

雖然218年曹操內部發生三次動亂,但事實上威脅並不大,很快就被平定了,這些動亂級別還不夠,算不上是“天下有變”。

除非曹魏內部出現巨大變故,比如曹操突然病死;又或者軍事重鎮發生叛亂,比如淮南三叛。

只有這種級別的變故才能算得上是“天下有變”,成爲出兵北伐的絕好時機,而建安末年顯然不是這種局面。

也就是說,關羽這次北伐並不符合隆中對的既定策略。

那麼這難道是說關羽違背了劉備的指示,擅自發起了軍事行動嗎?按說這也不應該,關羽這些年一貫忠心耿耿,怎麼會如此膽大妄爲呢?

我認爲關於他是否是自作主張,這件事並不絕對,可以說既是也不是。

說是關羽自主行爲的理由很簡單,因爲在記述他從前負責的軍事行動中,三國志原文分別用了“使”、“遣”、“令”等字眼。比如守下邳、帶水軍南下、以及與孫權爭奪荊州三郡時,都可以確認關羽是奉命行事。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而在記錄近期劉備奪取東三郡一事的時候,三國志同樣採取了這種寫法。

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可唯獨關羽北伐這次卻有所不同,三國志並未明確他收到了劉備的命令。

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我認爲陳壽這樣描寫是有一定目的的,因爲劉備很可能確實沒有直接下令。

但這也並不是說此事完全就是關羽擅自做主了,因爲他很可能是得到了一定範圍內的自主權限。

當時關羽無論權力和地位都是劉備帳下的第一人,在四個重號將軍中,他是唯一的假節鉞,馬超張飛只是假節,黃忠則什麼都沒有。

Image

另一方面,關羽作爲荊州都督,也是掌握了相當大的實權的。

雖說假節鉞並不代表他有絕對的自主權,但這至少可以說明劉備對他的信任,那麼給予有限的自主權還是可以的。

這個有限的自主權是什麼呢?我認爲很可能就是授權他伺機奪取襄陽。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繼續擴大戰事則是不行的。

因爲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到發起總攻的時候,一定要兩路相互配合,是必須要劉備親自下令的,而絕不能自己行動。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另一方面,奪取襄陽也是發動總攻的先決條件,在隆中對提出的時期,襄陽還是在劉表手裏的,因此當時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的目標裏是包含着襄陽的。

想從荊州北上,襄陽非要奪下來不可,因爲只有拿下襄陽才能進入南陽盆地。

如果襄陽攻不下來,進攻宛城就是空談,洛陽更是遙不可及。

所以說,沒有襄陽,就不能算完整實現跨有荊益這一目標。

Image

後世認爲關羽這次北伐目的是進取中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他取得了大幅超出預期的戰果。

但從常理來看,關羽僅憑三郡之力就想和曹操抗衡,這是不可理解的,他的初衷應該就是發動一場規模有限的戰爭,先拿下襄陽再說,而這是在他權限範圍之內的事,只不過後來局勢發展開始失控了。

也就是說,奪取襄陽是爲了日後從荊州北上做的先期準備,而並不是真正的終極一戰。

另一方面,劉備任命關羽爲襄陽太守,或許也有讓伺機攻下襄陽的意味。畢竟巴西太守張飛已經奪下了巴西郡。

而最後一點就是漢中和荊州的聯繫問題。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漢中和南郡是兩路出兵的前沿陣地,但是兩路出兵如果之間沒有聯繫的話,很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

奪取東三郡就是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因爲從漢中往東經過東三郡就能到達南陽盆地,而只要再拿下襄陽的話,漢中和南郡的聯繫就被徹底打通了。

Image

有了以上這三個原因,劉備集團對於奪取襄陽應該是比較積極的。

而劉備很可能會基於這一點,授權關羽在合適的時機進攻襄陽,至於具體作戰行動則由他自行決定。只有這樣才能對關羽是否是自作主張出兵一事作出合理的解釋。

這也是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沒有出兵進行配合的原因,因爲這本身就不是對曹魏的終極之戰,而是一場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劉備自然沒必要“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總之,關羽並沒有違抗劉備的命令擅自挑起戰端,也並沒有違背隆中對的戰略方針。雖然他是實際執行者,對失敗應該負直接責任,但從根本來看,關羽還是盡忠職守的,大方向上沒有問題,只是在具體操作上犯了錯誤。

既然問題最大的不是關羽,那麼又是誰呢?難道是隆中對本身出了問題嗎?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其中最受質疑的就是跨有荊益這一點。

Image

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地理因素,荊州和益州交通不便,距離又遙遠,難以相互支援;二是外交因素,因爲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是相互矛盾的。

我們一點一點看,首先跨有荊益真的是在地理條件上不可行的嗎?

其實並非如此,因爲這是有先例的,以前曾經部分實現並且有希望完整實現這一目標的人是有的,他就是兩漢之交時割據益州的公孫述。

當時公孫述手下功曹李熊獻計說:首先要佔據漢中,守住褒斜道,然後佔據巴郡,守住長江上的捍關(今重慶奉節一帶),這對應着隆中對提出的保其巖阻。

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捍關之口。(後漢書公孫述列傳)

之後倘若沒機會就在家種田,有機會就出去攻城略地,到時候一路殺入秦地,一路威震荊州、揚州,然後大業可成。這則類似於隆中對等到“天下有變”就雙線出擊的戰略。

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楊。(後漢書公孫述列傳)

這應該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雛形了,也是他制定這一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後來諸葛亮北伐期間,魏明帝曹睿在詔書中也提到諸葛亮效仿的就是李熊。

而亮懷李熊愚勇之志。(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第三)

而公孫述手下騎都尉荊邯也勸說他僅僅死守益州是坐以待斃,應該主動出擊,一路奪取關中,一路奪取江陵,這是對之前李熊方案的一個補充,談到了南郡的重要性,而公孫述對此也表示贊同。

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巫山在今夔州巫山縣東也。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後漢書公孫述列傳)

當然這個方案是非常激進的,需要傾國而出纔有可能實現,不過以公孫述當時的局面,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嗎?

Image

最終公孫述在周圍人的影響下沒有冒這個險,而只是讓手下田戎去夷陵招募老部下做了個嘗試,憑這點力量自然無法奪下江陵。

三年後公孫述想通了,派了數萬大軍東進,一路連戰連勝,連劉備拼死都拿不下的夷道都攻佔了,可攻勢卻從此戛然而止,之後再無進展,數萬大軍呆在荊州西部邊界地區足足三年毫無作爲。

對於跨有荊益這個方案,公孫述是認可的。雖然因爲他的膽怯,喪失了最後的機會,但這並不是說方案不可行。如果後來劉備能取得這個局面,又怎麼會有猇亭的慘敗呢?

因此跨有荊益在地理上是行得通的,也是有類似的先例的。

另外,如果關羽再奪取襄陽的話,南郡可以得到巴蜀和漢中兩地的支援,絕不會是孤立無援的局面。在地理條件方面,隆中對並沒有什麼硬傷。

那麼再看外交方面,是否保有荊州就必然會和孫權決裂呢?

我認爲這個不是絕對的,雙方並不是不能談。事實上,湘水劃界後的局面都不是劉備的底線,他的底線是保有南郡即可,只要這樣就可以達到當年公孫述預期中的理想局面。

原因很簡單,南郡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和益州直接相連的地區,而零陵郡和武陵郡卻不是那麼重要,只是錦上添花而已,這兩個郡其實都能作爲談判的籌碼。

Image

在曹操的壓力下,孫權也能認識到聯盟的重要性,如果利益或者威脅沒有大到一定程度,他是不會輕易拋棄聯盟的。

孫權連到手的零陵郡都能吐出來,其實他也不是那麼貪婪,只要劉備展現出一定的誠意,雙方關係不至於會破裂,可惜劉備始終都沒有這樣做。

總而言之,隆中對沒有什麼問題,跨有荊益的方案也並不是劉備集團遭遇重大挫折的原因。

諸葛亮在天下形勢還不明朗的時候就提出了這樣高瞻遠矚的規劃,他的見識絕對是過人的。

事實上,這些年諸葛亮基本是後勤和內政的一把手,真正隨軍出征的機會幾乎沒有,對於整個集團的對外戰略方針,他應該也是說不上什麼話的,因爲自打入川開始,始終沒有他提出建議的記載。

後來劉備執意東征孫權,諸葛亮肯定是反對的,但他卻沒有勸諫,因爲他知道說了劉備也不會聽。

在劉備去世之前,諸葛亮對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發言權並不高,一切都是劉備全權決定,諸葛亮實不該爲丟失荊州負責。

既然諸葛亮沒問題,關羽也只有些小問題,那麼有大問題的就只能是劉備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劉備雖然對隆中對錶示贊同,但他卻沒有認真執行。

當年曹操南征的時候,諸葛亮建議劉備進攻襄陽拿下劉琮,這樣荊州就在掌握之中了,這其實也是隆中對的第一步。可是劉備竟然因爲不忍心而拒絕了。

Image

這當然不是劉備的真心話,要知道他可是不止一次拋妻棄子的人,對妻兒尚且無情,又怎麼會對外人不忍心呢?他口口聲聲說不忍心奪了劉琮的基業,爲何又忍心奪劉璋的基業呢?

劉備真實的想法應該是他覺得襄陽城高池深,兵精糧足,而曹軍轉瞬即至,他怕打不下來也跑不掉。(大司馬按:此處大司馬以爲是劉備因在荊州聚集的人脈,不便對劉琮下手以失人望。)

不過他的決定並不明智,因爲劉琮根本沒有威望統帥部衆,他的手下都叛逃跟着劉備走了。

而當初諸葛亮也明確說了劉表守不住荊州,這是上天賜給你的大好機會,劉備怎麼忘了呢?

所以說只要劉備有決心,他是有可能拿下襄陽並以此爲根基對抗曹操的,這個方案無論如何也值得一試,因爲結果不會比後來在當陽慘敗更差了,可惜他錯過了這次拿下荊州的機會。

關於外結好孫權,劉備更是沒有放在心上,只是想當然地認爲孫權沒有徹底撕破臉的決心,而215年的第二次荊州危機也沒能引起他的警惕。

Image

以當時並不明朗的外交局面,荊州方面已經不宜再主動出擊了,穩守纔是上策,可惜劉備卻沒有給關羽任何警示。

其實結好孫權纔是隆中對的核心,其優先級要高於跨有荊益,這也是諸葛亮在開篇就提到的事情,但劉備對這一點始終重視程度不夠。

這纔是劉備集團在三大勢力對荊州的爭奪中率先出局的根本原因,而關羽的人生終戰也註定是以悲劇收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