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據本地化,谷歌們難了?印度溼熱推高數據運營成本,北歐寒冷降低能耗

來源:時代週報

數據就是生產力,這已是各界共識。不過,數據全球流動已有趨緩之勢。

今年1月,英國《金融時報》發文預測2022年經濟趨勢,將“數據本地化”列入名單。該文稱,世界轉向內向,所有事物的流動都在下降。數字經濟繁榮,但數據跨越國界傳播正受到阻礙。

因疫情原因,經濟全球化放緩,各國經濟協作受疫情拖累而減少。實體經濟表現受到影響,但數字經濟卻仍保持繁榮增長。在疫情期間,人均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和頻次都有大幅提高,消費購物也大幅從線下向線上轉移。消費者長時間沉浸在互聯網,爲各大平臺企業提供海量數據,用戶畫像前所未有地清晰。

國家統計局在《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中明確定義,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作爲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爲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爲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2020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到32.6萬億美元,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爲5.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數據本地化尚未有嚴謹、公認的學術定義,但業內人士通常將之理解爲:出於本國公民隱私保護、國家數據安全等目的,在國家內部收集、處理和存儲有關國家公民或居民的數據。

二進制“石油

在全球範圍內,數據安全事件都偶有發生,引發各國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歐盟最先拉開了數據和隱私保護立法潮的大幕。2016年,歐盟頒佈《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當時號稱史上最嚴的數據和隱私保護法規。隨後幾年,多國出臺數據和隱私保護相關法律,數據本地化趨勢逐漸明朗。

2017年,我國實施《網絡安全法》管控互聯網數據安全。2020年,作爲《網絡安全法》配套法律,《密碼法》開始實施。2021年,《民法典》將隱私和個人信息作爲公民人格權的一部分進行保護,並在《網絡安全法》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保護的範圍和力度。

二進制下,0和1組成的數據成爲經濟發展的“石油”。

企業可通過數據進行鍼對性服務和研發創新,國家可以通過數據預測經濟趨勢,數據在不同的主體手中具備不同的用途和功效。企業掌握足夠海量的數據,並將之進行整合分析,便可獲得極大的市場信息優勢,有利於企業生產和服務的拓展。

數據流通產生價值,數據也成了一門生意。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數據存儲在本地才能實現有效安全。各國旨在維護數據安全的措施接踵而至,對谷歌等跨國企業提出了更多要求。印度就要求所有在印度產生的數據都必須存儲在印度的服務器或數據中心;越南則要求谷歌等提供互聯網服務的企業,必須在該國境內設立數據中心。

有業內人士認爲,作爲確保數據安全的物理措施,數據中心的建立需要企業投入真金白銀,可爲當地創造就業崗位。德國《經濟週刊》曾表示,美國科技巨頭在歐洲建立數據中心帶動了所在地的經濟。2007年以來,谷歌分別在芬蘭、荷蘭、愛爾蘭和比利時建立數據中心,每年給歐盟創造超1.3萬個全職工作崗位。

數據資產化

電力供應、適宜的氣候條件都是建立數據中心需要考慮的必要條件。

北歐氣候寒冷可有效降低數據中心能耗,但如印度這類氣候溼熱、用電成本高昂的國家,在境內建立數據中心則意味着投入更多資金進行日常運營,推高總體運營成本。這幾乎斷絕了小型科技公司在這類國家發展的可能。

各國如此看重數據本地化,根本原因在於數據的資產屬性逐步清晰。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曾公開表示,數據資產化是下一個顛覆世界推動時代發展最爲重要的里程碑。中國是數據大國,推動數據資產化對科技創新、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都意義重大。

從定義來看,資產是指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數據資產化後可爲企業所有,由此產生的確權、交易、價值創造等又可爲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疫情之下,數據已不再是以往單純的“生產—存儲—處理”的流程,而是要發揮生產要素的作用,進入流通環節成爲經濟活動的一部分。

新古典經濟學視信息爲客觀實體,它如同商品一樣,作爲最大化決策的效果,可以在市場中買賣,而過去的信息已演變爲如今的數據。一言以蔽之,數據資產化最重要的體現就是變現。

業內對數字本地化仍存一定爭議。儘管如此,但各國數據監管仍將趨嚴,這也成爲共識。對於諸多有出海需求的企業而言,這也是未來需要克服的一道關卡,在數據安全和監管中,摸索出一條平衡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