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器人換人”加速:疫情嚴峻美國13天1200萬民衆無法工作,專業服務機器人支出大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報道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肆虐,正給美國就業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1月24日,根據美國普查局發佈的最新數據,僅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的短短13天裏,全美就有約1200萬美國民衆受疫情直接影響而無法工作。這一組數據來自美國普查局自2020年年中啓動的“家庭脈搏調查”,而最新的這組數據,也是自項目啓動以來的最高值。另外,同一調查還顯示,另有320萬美國民衆因爲擔心被傳染或傳染給別人而無法工作。

出於對疫情的擔憂,近幾個月來,美國勞動力市場承壓嚴重,甚至出現了勞動力市場空缺職位數一直保持在高位、辭職人數屢創新高的現象。對比疫情前的數字,2019年末美國就業人員總數爲1.52億人,而2021年末爲1.49億人,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備受衝擊。

處在勞動力不足與崗位需求不斷上升的矛盾下,美國各行各業不約而同地擴張自身的自動化業務,例如有零售巨頭加碼自動化倉儲,超市通過機器人負責配送等,爲企業,以緩解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

然而,行業的自動化趨勢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外界的擔憂。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曾表示,發現了機器人在就業方面的應用對就業有着相當嚴重的就業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在美國,機器人的影響因行業和地區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而且可能在加劇收入不平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疫情期間機器人的應用,從初期來看,是會拉大對民間貧富差距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影響,是因爲這些機器人更多的是從事低技能的一線工人的工作,取代底層人員的工作機會。 

美國企業紛紛“以機器人換人”,將意味着什麼?

疫情加速自動化技術的普及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廣泛傳播,讓美國的商業活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據數據公司IHS Markit的調查顯示,2021年12月前幾周美國商業活動的擴張速度爲三個月以來最慢,但另一方面,客戶需求依然旺盛。

儘管訂單持續恢復,但疫情的嚴峻考驗讓越來越多美國民衆不願意回到崗位。有見及此,各大企業都不約而同地用上機器人推動生產。

根據推進自動化協會(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Automation)的數據,2021年前9月,機器人總銷售額爲14.8億美元,同比增長34.86%,並打破了2017年同期14.7億美元的紀錄。隨着製造業、物流和幾乎所有行業的勞動力短缺,各種規模的公司都越來越多地轉向機器人和自動化,以保持生產率和競爭力,”該協會的總裁Jeff Burnstein說道。 

長期以來,汽車企業都佔據訂購工業機器人的大頭,但從疫情後的數據來看,自2020年以來其他行業的訂購率也在逐步增加。數據顯示,2021年前9個月,汽車相關機器人的訂單增長了20%,另外,非汽車製造企業的訂單增長了53%,當中增長最快的是金屬行業,同比增長近兩倍;然後是食品和消費品行業,增長了40%;半導體、電子的增長率爲26%。

非汽車製造企業的訂單增長,有一部分來自於疫情期間網上購物的加速發展。

疫情期間,美國市場供應鏈十分短缺,再加上“辭職潮”後勞動力不足,導致加工、運輸再到銷售等環節都受到影響。由於貨架頻繁缺貨,民衆也只好轉向網上購物。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企業都考慮用上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處理複雜訂單的自動化系統和機器人。 

運用自動化技術的佼佼者,當數亞馬遜。早在2012年,亞馬遜就開始部署和開發倉庫自動化,並逐步開發出不同的機器人來執行不同的任務。疫情之後,亞馬遜繼續加碼自身的機器人業務。2021年,亞馬遜投資4000萬美元建設新型倉儲地,並選在馬薩諸塞州開設機器人自動運輸中心。目前,亞馬遜已經擁有超過20萬臺機器人,在同行中一騎絕塵。

物流諮詢公司MWPVL International的總裁兼創始人馬克·沃夫拉特(Marc Wulfraat)更是預估,亞馬遜藉助這項技術,每年能在全球範圍內至少節省30億至40億美元。

在美國,自動化機器人的應用還逐步被運用到下游的分揀和配送環節。

此前,國際快遞和包裹遞送公司DHL曾表示,到2022年,DHL將承接多達2000臺機器人,用於拾取和補充庫存,以提高效率和加快交付過程。據悉,規劃裏的機器人數量比原本增加了一倍。DHL供應鏈首席執行官奧斯卡·德·博克(Oscar De Bok)也表示,公司需要這些類型的協作機器人來應對供應鏈所需的活動增加。

疫情之下,“用工難”的問題滲透到美國的各行各業。如沃爾瑪押注機器人完成“最後一英里配送”,酒店使用客房服務機器人操作前臺、將食物和物品送到客房等。 

楊水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自動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是會降低企業的勞工成本,“對美國來說尤爲如此,因爲它的一線勞工是處在相對短缺的狀態。”

“用工荒”下,企業“以機器人換人”

隨着疫情在美國持續,即便是就業市場崗位緊缺,民衆也難有足夠的信心回到市場就業。

面對“用工荒”,不少企業開始轉向機器,加大對自動化機器人的運用。世界經濟論壇《2020未來就業報告》對近300家公司做了調查,其中有43%的受訪企業表示,到2025年他們將通過新技術的使用來減少勞動力。

企業對機器人的熱衷,體現在了近來不斷攀升的機器人支出上。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2021年用於專業服務機器人的支出同比增長了12%,達到6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8億元)。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方面表示,目前三分之一的專業服務機器人用於貨物運輸。 

不可否認自動化系統和機器人給企業帶來不少便利,但同時,部分經濟學家也因此感到憂慮,認爲最近的自動化浪潮可能會以持久的方式消除就業機會,削弱議價能力,尤其是對收入最低的工人而言。新斯科舍省達爾豪西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研究疫情自動化的經濟學家凱西·沃曼(Casey Warman)更直言,“一旦一項工作實現自動化,就很難再回頭了。”

對此,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自動化在其發展的初期,是會對低端勞動力進行替代的,如果沒有辦法快速轉型的話,很有可能會加劇這種矛盾。”

江瀚向記者分析稱,其實在疫情之前,由機器人自動化所完成的勞動技術替代一直存在,但由於勞動力更便宜,而且企業都願意使用勞動力而不是使用技術。“現在由於勞動力的缺失,企業爲了確保自己的穩定而選擇用技術替代勞動力,實際上是很正常的。”

可正如硬幣的兩面,機器人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其生產率也受到一定的質疑。麻省理工學院的德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表示,許多技術投資只是取代了人力,並沒有給整體生產率增加多少。

對於這一點,江瀚認爲若短期內想借助機器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由於前期投入較大,效果可能不會那麼明顯,但從長期來看還是可觀的。“伴隨着自動化的普及和優化完善,特別是邊際成本的不斷降低,勞動力的成本還是有可能被降低的。”他向記者補充道。

在布魯金斯學會的分析中,Robert Seamans指出,沒有證據表明機器人總體上直接替代了人類勞動,並表示,機器人可能實際上是在補充勞動力從而增加就業。

對此,江瀚也預判這種“替代”將會帶來新的人力配置。“伴隨着自動化的發展,其實人會向更具有操作屬性、知識和技術密集度更高的工種轉移。”他向記者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