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站上3万亿GDP大台阶,彰显了她的三重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王帆 综合报道

1月25日,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发布“致广大网民朋友的拜年信”提到,深圳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这座城市的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正不断增强。

回顾一路以来的发展,深圳统计年鉴数据(经修订后的数据,与历年统计公报数据有差别)显示,2010年,深圳GDP达到10069亿元,首次实现了万亿的突破;2016年,深圳达到20686亿元,突破2万亿大关。从1979年的1.96亿元GDP起步,到突破万亿元,深圳用了31年;从万亿到2万亿,深圳用了6年;从2万亿到3万亿,深圳进一步加速,仅用了5年。

深圳的3万亿,是实体经济的突破

长期以来,深圳都在坚守实体经济的根基。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深圳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接近40%。

2019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495.84亿元,首次突破了万亿元。2019年和2020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2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可供参照的是,同年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299.16亿元,略低于深圳,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715.1亿元。

一直以来,坊间都有争论,深圳作为人口早已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是否还需要保持如何高的第二产业比重,与世界上其他重点城市相比,是否还需要保持如何多的制造业,深圳是否仍然要以工业立市?

有经济观察人士指出,确实,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像伦敦、纽约、东京等,第三产业的比重都非常高,但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深圳与这些城市的差异。未来,深圳有可能凭着30%以上的第二产业比重,和60%到70%的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潜力超过其他大都市。

因此,在疫情防控、贸易摩擦、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交叠的2021年,深圳GDP站上3万亿,很大程度,彰显了实体经济的突破。

深圳的3万亿,是科技创新的突破

坚持实体经济,也给深圳带持续的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数科技创新中心是从制造业中心发展而来。譬如,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大多“硬技术”的载体仍然是制造业,比如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等,这是深圳要坚持的高端制造方向。

深圳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7.3%、14.6%、14.6%。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同比分别增长32.7%、32.8%、28.4%。

深圳的数字经济也颇多亮点。2020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8446.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达到30.5%。

深圳的龙头科技企业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而在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之上,深圳也在源源不断地迎来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

2021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这对比2016年的8037家,已经翻了一倍有余;拥有16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新登记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同比大幅增加了78.8%。

深圳GDP站上3万亿,彰显了科技创新的突破,亦是对深圳城市创新精神的奖赏。

深圳的3万亿,是协同发展的突破

不止是深圳GDP突破了3万亿,今年粤港澳大湾区的都市圈也迎来了靓丽的经济成绩单。

其中,东莞202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第24个万亿之城;惠州2021年GDP接近5000亿元大关,达4977.36亿元,同比增长1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近年来,华为、大疆、大族激光、正威集团等龙头企业都陆续在深圳都市圈范围内布局。星河产城研究院发布的《2021深圳产业转移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到2020年,深圳企业到东莞、惠州购地分别达到43宗、40宗。

深圳企业的外溢,既给企业发展壮大拓展了空间,带来都市圈的共荣,但也曾引起争论,企业外溢是否会削弱深圳自身的竞争力?

近几年深圳经济表现提供了有力证明。深圳有足够的能量和实力,在实现自身发展再上台阶的同时,也带动深圳都市圈,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粤东粤西粤北齐头并进。

深圳GDP站上3万亿,彰显了协同发展的胜利,空间资源要素自然流动,不同的城市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可以预见的是,在深圳以及广州等核心引擎城市的带动下,广东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