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監管執法將廣泛應用新科技手段

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是“十四五”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的“牛鼻子”。

生態環境部日前印發《入河(海)排污口三級排查技術指南》《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無人機遙感航測技術規範》等5項標準。

在25日舉行的媒體通氣會上,生態環境執法局副局長史慶敏表示,從各地調研情況來看,無人機等手段在執法隊伍裏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實踐證明,衛星、無人機+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作用。

史慶敏說,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長江、渤海、黃河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專項行動,探索完善“高科技+笨功夫”的攻堅戰工作模式,取得顯著成效,積累了有益經驗。

史慶敏介紹,2019年以來,長江、渤海、黃河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深入開展,摸索形成了“無人機航測、徒步現場排查、質控攻堅覈查”三級排查模式。在長江排查中,沿江各地組織無人機飛行2300餘架次,首次完成11省份63個沿岸城市2.4萬公里岸線的高精度全覆蓋巡查,形成排污口無人機遙感、圖像解譯以及命名編碼等技術規範。

此外,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自2016年啓動以來,歷時5年從長江經濟帶11省市逐步擴大至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採取“衛星遙感巡查+現場人員覈實”排查模式方法,精準識別並推動解決縣級及以上2800多個水源地1萬多個生態環境問題及風險隱患,逐步形成了水源地風險源遙感巡查技術解決路徑和操作方法。

1月25日,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有關專家向記者介紹衛星、無人機遙感和解譯技術及其實際應用情況。攝影/章軻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持續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長江、黃河、渤海及赤水河等長江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加快推進城市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加強農村水源地保護。基本完成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並開展環境問題排查整治。

史慶敏說,今年全國生態環境環保工作會議也提出,廣泛應用衛星遙感、熱點網格、走航監測等“空天地”一體化新技術新裝備,推廣信息化、高效化的監管執法工具,將非現場監管作爲日常執法檢查的重要方式,用科技的手段化解基層治理人力、物力不足等難題。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2018年,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職能轉隸後,各地均希望國家根據排查情況及日常管理需求制定入河排污口分類標準,爲分類開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和日常監管提供支撐。

標準編制單位有關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是“十四五”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的“牛鼻子”。上述5項標準均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具體工作內容,標準的實施對於貫徹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史慶敏告訴記者,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以標準發佈爲契機,形成一整套實用性強、實效性高、便於操作的規範和標準,以指導地方更好地使用無人機、遙感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發現問題能力。她透露,除上述5項標準外,與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相關的多個標準也正在研究制訂過程中,將在進一步修改完善後發佈實施。

生態環境部表示,“十四五”期間,將繼續加強無人機、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推動新科技手段在攻堅戰中進一步規範化、高效化應用,爲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