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構性存款持續壓降,有股份行去年底罕見停售

結構性存款規模縮水或將加速。

監管趨嚴疊加利率環境變化,銀行結構性存款持續壓降。記者近日瞭解到,除了銀行業結構性存款規模同比、環比持續雙降,隨着利率進入下行通道,不少銀行也在加速縮減結構性存款額度,有銀行在年底罕見暫停了相關產品銷售。多位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目前更推薦客戶購買期限較長的理財、保險、基金等產品鎖定收益。

有業內人士表示,監管要求壓降此類存款產品,一方面是爲了避免風險積聚、資金空轉套利,另一方面是打擊銀行高息攬儲、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疫情之後,減費讓利疊加利率下行壓力,銀行主動壓降的動力更爲充足,考慮到收益方面對客戶吸引力減弱,結構性存款規模縮水或將加速。

規模持續縮水,可選產品變少了

“週一開始停售了,春節之前沒有了,節後可能會再上(新產品),往年還從來沒有節前不發的情況。”招商銀行北京地區一位客戶經理表示,2021年12月以來貨幣政策的一系列變化對各類產品定價均有影響,總行暫時收緊額度可能與此有關,但具體調整原因並不清楚。第一財經記者在招商銀行APP中搜索發現,該行已發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全部售罄,目前無在售產品可選。相比之下,廣發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等股份行可選產品較多,其中平安銀行多隻產品剩餘額度均在1億元以上,近期均有新發產品開售。

除了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去年四季度就曾暫停發售個人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建設銀行目前在售結構性存款產品也僅有一隻90天期美元類產品可選,且利率只有0.60%~0.75%。該行客戶經理表示,在監管引導下各家銀行此類產品已經越來越少,尤其今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業內正引導客戶從此類產品轉向理財產品。中國銀行APP顯示,當前該行在售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多爲中短期產品,且起購金額多在10萬元~100萬元。有業內人士認爲,無論從銀行還是客戶經理角度,此類產品的“自我淘汰”行爲也是防止在資管大時代被同行淘汰的必然選擇。

從央行此前公佈的數據來看,雖然去年年內沒有具體壓降指標,但壓降速度並未減緩,且與當前各行動作差異一致,大行壓降速度已反超中小銀行。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統計,截至2021年11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環比再降2.39%至5.46萬億元,同比降幅爲26.81%,創下2016年12月以來新低。其中,11月大型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下降7.94%,同比下降56.1%;中小型銀行中,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下降0.1%,同比下降13.71%。

縱觀2021年以來變化,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尤其個人產品規模壓降明顯,其中11月規模較2020年3月高峯期下降接近75%。但因爲大型國有銀行存款來源相對穩定,且結構性存款佔比較小,規模壓降對其影響較小,而中小銀行在整體規模中佔絕對比例,仍是此輪壓降中受影響最大的機構。

收益下行,理財經理也“勸退”

雖然結構性存款產品與同期限定期存款相比更具優勢,但隨着監管壓降與利率下行,吸引力已大幅降低。從各銀行在售產品及理財經理介紹來看,當前個人結構性存款產品以掛鉤黃金、中證500指數等爲主,預期收益區間多在0.5%~6%,雖然最高收益線誘人,但可實現概率並不高。而從部分購買結構性存款的上市公司公告中也可以看到,對公產品最高年化收益率也進入下行通道。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的期限偏短,超過九成產品期限在半年及以內,收益率整體偏低,最高收益率多在3%以內,少數可達到6%以上;股份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在期限與收益率設置方面差異較大,不同風險類型產品收益率在3.5%~10%之間。

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當前銀行雖有“開門紅”壓力,但攬儲方式已不同於以往,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高息產品“存在感”大幅降低,作爲替代,客戶更青睞理財、保本型保險產品、基金組合等配置,理財經理也在逐漸引導客戶改變理財習慣。有理財經理表示,即使不考慮額度限制也更傾向於向客戶推薦具有保本性質的保險產品作爲替代,此類產品預期收益率當前仍能維持3.5%且採用複利計息,相比不確定性較高的結構性存款更優。

“監管層打壓銀行結構性存款,實質是打擊高息攬儲,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從而達到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目的,支持企業生產和復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有機構人士指出,爲避免風險積聚、資金空轉套利、降銀行負債成本,監管部門曾通過下發文件和窗口指導等方式對結構性存款業務進行多維度約束,包括從嚴控業務總量、確保產品設計審慎合規、加強資金來源甄別、切實規範宣傳銷售行爲等。如今隨着銀行普遍調整負債結構,業內人士認爲,結構性存款產品還會持續面臨“被動+主動”被壓降的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