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財政收支情況發佈——

  在落實減稅降費基礎上實現財政超收

  1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了2021年財政收支狀況。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萬億元,同比增長0.3%。

  從財政收入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恢復性增長,全年完成預算並有一定超收。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與2012年的11.73萬億元相比,接近翻一番。具體來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長10.7%,與2019年相比增長6.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9%。

  “財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和價格上漲帶動。2021年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沒有通過增加市場主體稅費負擔的方式增加收入。”許宏才進一步說明,這是在減稅降費都能夠得到切實落實的情況下完成的,反映了經濟的恢復確實達到了新的水平。

  “此外,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原因是經濟恢復性增長,再加上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較高等因素拉動。”許宏才指出,超收的資金全部用於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這會給今年的預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空間,也爲保持今年的支出強度、推動財力下沉提供資金支持。

  從財政支出看,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萬億元,增長0.3%。中央部門支出下降。“這是在前幾年連續壓減的基礎上實現的,體現了中央帶頭過緊日子的要求。中央部門壓減支出,騰出更多資金支持地方、支持基層。”許宏才表示。

  從支出結構看,重點領域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分別增長3.5%、7.2%、3.4%,均高於總體支出增幅。

  基層“三保”也始終是預算安排和保障的重中之重。據介紹,2021年,財政部加大了轉移支付力度,並積極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向基層傾斜,用於增加地方財力的均衡性轉移支付1.89萬億元、增長10.1%,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3373億元、增長13.2%,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3027億元、增長8.5%,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882億元、增長11%。同時,財政部還不斷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了地方財政運行監測機制;地方財政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使得基層財力持續提高,“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2021年以來,財政部精準實施減稅降費,特別是支持製造業升級和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如允許企業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幫助企業緩解困難、更好發展。據介紹,在“十三五”期間累計減稅降費超過7.6萬億元基礎上,2021年又新增減稅降費超1萬億元。

  許宏才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着內外部環境的壓力和挑戰,1億多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底氣、韌性所在,是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重要基礎。針對市場主體需求,2022年,將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一是聚焦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和更新創造,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二是聚焦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延續實施2021年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經營壓力。三是聚焦增強地方財力,繼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避免地方因財力不足而在減稅降費上打折扣。四是堅決打擊偷稅漏稅騙稅,堅決制止亂收費。

  去年全國財政收入超20萬億元 超收的4800億元怎麼花

  從2021年全國財政收入看,我國確實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與2012年的11.73萬億元相比,接近翻了一番。更關鍵的是,這比年初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收入多了4800億元。

 

  今天,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發佈了2021年我國全年財政收支情況,超20萬億元的財政收入顯示出我國經濟強勁的韌性。他說,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老百姓更關注的是——2021年3月,財政部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報告,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7650億元,增長8.1%。結果一年下來,財政超收了4800億元,錢從哪裏來?錢將怎麼花?

  對此,許宏才解釋,2021年財政收入增加與經濟運行總體態勢和企業利潤增長是相適應的,也是符合預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和價格上漲,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較高拉動。

  據統計,去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8%。

  許宏才說,2021年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在執行中還通過讓企業提前享受或者對特定行業採取緩稅的方式進行。去年財政增收是在減稅降費切實落實的情況下完成的,反映了我們經濟的恢復確實是達到了新的水平。

  他想強調的是,財政部門沒有通過增加市場主體稅費負擔的方式增加收入。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出現一定的財政超收是正常現象,去年地方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編制預算收入時更謹慎穩妥,而且預算收入只是一個預期性目標收入,並非剛性、強制指標。關注超收更應把關注點落在超收資金的使用上。

  他說,過去,政府超收部分未納入預算,脫離了人大監督,存在一些地方直接將超收部分花掉的情況。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後,這一現象才杜絕。預算法規定,各級一般公共預算年度執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於衝減赤字或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2021年的超收收入將全部用於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這筆基金可以用於以後年度預算收支平衡,減少收支缺口。許宏才說,這會給今年的預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空間,也爲保持今年的支出強度、推動財力下沉提供資金支持。

  有人質疑:稅收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既然是超收,爲什麼不能直接以消費券或是現金等方式還富於民?事實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確實出現過政府超收後直接將收入返還給老百姓的情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表示,我國對於超收的處理方式有自己的特點。各個國家財政運行的邏輯不同、稅制也不一樣,在我國這種以流轉稅爲主體的國家,納稅人和最終的負稅人並不完全一致,不能直接返還給納稅人。

  她說,各國出現超收時,一般都會考慮增加支出,或增加民生支出、減輕企業稅費,但方式可能不一樣,“中國曆來是非常注重民生支出的”。再比如減稅降費,根據中央安排,2022年我國還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如果算賬的話,減稅降費的錢都將遠遠多於5000億元”。

  馮俏彬認爲,資金要用出效益,不是超收後就“撒胡椒麪”,寶貴的財政資金要用到急需的地方。

  許宏才說,雖然2021年財政收入實現超收,但是與2019年相比,財政收入增長6.4%,兩年平均增長3.1%,增幅低於GDP增長,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財政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仍然較大。

  目前,財政部仍在研究和測算2022年財政收入的預算安排。許宏才表示,這要結合經濟的增長,還要考慮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要把“實施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在預算收入中作出安排”。

原標題:在落實減稅降費基礎上實現財政超收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