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部電視劇,能上300多個熱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有“這種病”

微博熱搜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有“熱度排斥症”。

這是一種看上去冷靜的“病症”,也叫審美版權,指對當下大熱的東西持觀望態度,更願意用自己的節奏接受“安利”。受衆開始對風頭強勁的內容保持警惕心,併產生天然的排斥感了。

被吐槽的對象多數是電視劇。拿最近備受矚目的一部來說,一共上了300多個熱搜。即使你一集都沒看過,也總能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看見它的碎片。如若不想自絕於衆人,你就得跟上熱搜詞條的腳步。人們追劇不再是單純爲了放鬆和娛樂,一定程度上源於焦慮及恐慌。

宣傳方敏銳地捕捉到了人們跟風的心理,開啓強勢的營銷套路——買好大量細節的詞條,霸佔熱搜榜單,請大V寫下一水兒的好評,再熟練地運用大數據和算法刷屏推送,引起粉絲狂歡。

在講求流量的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太過用力。各平臺熟知輿論的影響力,都宣佈入局影視營銷,KOL更是價格分明。有媒體就曾曝出,多位營銷方和劇宣表示,上熱搜的次數是重要的營銷KPI之一。

不過,不少熱度事件的內容質量和獲得的關注並不匹配。有網友就發現,某段時間裏討論熱度名列前茅的影視劇,在衛視的收視率連1都沒破,在排行榜上也沒佔據第一第二的份額。

不光影視劇,在各種用戶分享的平臺上,路數雷同,都在進行病毒式的好評傳播。一些新式的概念在互聯網上也熱了,比如“刷酸”“幹細胞化妝品”等,沒多久,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親自下場“拔草”。

在某平臺,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突然火了,這裏的背景牆由紅白兩色拼接而成,前面還有一顆枝椏分明的樹,看着很復古。

朋友拉我探訪,我才真正看清實際狀況——所謂的景點處於車輛川流不息的街角,拍全景照時拍攝者要退至沒有信號燈的人行橫道上,嚴重干擾交通秩序。

幾日後,標誌性的紅白背景被整改,近一半紅色塗上白漆,牆上貼滿大大小小的紙質廣告。不過仍有人後知後覺去合影,把牆PS回原來的樣子。

同樣快速發酵的還有“愛心紅綠燈”。北京市SKP商場附近的信號燈,將原本亮燈的圓形換成愛心的樣式,引得博主們紛紛趕去合影、發圖分享,稱其爲“不可錯過的藏在鋼筋水泥裏的都市浪漫”。

僅僅幾天,這個網紅燈就被迅速撤下,又一批博主開始爭相發佈“愛心紅綠燈”被撤的消息,甚至與正在拆除的雜亂背景合影,成就新的素材。

一天後,這個“愛心紅綠燈”被安裝至另一路段。果然,又有新的分享筆記誕生,文案和配圖還是差不多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

我實在好奇,趕去擺拍同款照片的人們,是真的覺得“愛心紅綠燈”別緻亮眼,還是受到流量的感召,覺得自己不能冷眼旁觀這場轟轟烈烈的熱鬧?

說沒看過掛在熱搜上的電視劇需要勇氣,錯過熱度、忍住不收割流量也不容易,在千篇一律的好評聲中逆行更難,到頭來,人們連娛樂的自由都沒有了。

別說這屆年輕人不會反思,連續多日的包場式熱搜讓人審美疲勞,實在不滿被強制按頭“安利”,人們造出“熱度排斥症”這樣的詞,來反抗一些有名無實的虛張聲勢。

某位存在感不高的明星發一條日常瑣碎的微博,隔三差五就上一回熱搜,換來網友在評論區裏留下大面積“敗好感”的評價。不容拒絕的刷屏強喂,只會讓喫瓜羣衆覺得辣眼睛,調侃“是不是買了包年熱搜的套餐”。

有網友留言說,爲了躲避新劇的狂轟濫炸,她已連續幾日不登微博,在百度新聞點了好幾回“不感興趣”,仍有相關消息出現在手機的推薦頁,她形容自己從“怕了”到“麻了”,最後僅有的一絲看劇慾望也被磨掉。

越來越多的受衆選擇等到宣傳期過去,風平浪靜,大量的評論沉澱下來,再去補課。冷靜來的是時候,畢竟娛樂嘛,不用選熱的,選自己認爲對的就足夠了。

資料來源 | 中國青年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