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多田

大約1個半月前,我們就獲知了蘇菁要離開華爲汽車BU的事實,而那時關於他的去向與華爲汽車BU結構調整,都在談判和迅速變化中

這位先後在華爲擔任終端首席架構師、華爲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的技術專家,在業內以“耿直和敢說”著稱,但也正因發表了“所謂的不當言論”,在2021年7月被任正非簽署免職令同時,進入內部“預備隊”待命。

今天,在蘇菁離職消息公開化並得到華爲官方承認後,其實關於他的去向也有一個“謠傳”將擔任大衆在中國設立的自動駕駛公司CTO。而他將帶領從華爲的四、五百人團隊一起加入大衆。

有消息人士向虎嗅透露,其實這也算是華爲的一項對外交易,跟榮耀和X86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不全是。作爲頂級技術專家,且是具備一定領導力與戰鬥力的“老人”,蘇菁團隊也許更像是華爲求生存的一枚籌碼。

不過,當初蘇菁發表不當言論受到內部和外部非議也是事實,畢竟大公司都會存在內部權力鬥爭。而人事鬥爭過程中,也推動着不同業務部門擴張與收縮的起起伏伏。

言論真的不當嗎?

事實上,我們認爲蘇菁發表的大部分所謂不當言論,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私下裏還會拍手叫好。譬如——

提及特斯拉事故時,他說:“L5級別的智能駕駛系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無法辦到的,高級別智能駕駛系統的引入,會提升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講難聽點就是殺人。”

“所有以Robotaxi爲商業目標的公司,都得完蛋。”

“在未來的一百年內,機器的智商都不會超過人類,而完全自動駕駛在這輩子也很難實現。華爲將盡量讓這個行業平穩度過未來5年的危險期,不然華爲就可能是歷史的‘罪人’。”

……

還有很多直白的言論。個人覺得,除了明顯給華爲打廣告的內容外,絕大部分言論每次看了都不由想爆粗口:“TND太對了”。話糙理不糙。

只是在需要“擅長打圓場、不犯錯”和“拉幫結夥”的汽車供應鏈2B市場,過於耿直和直白是絕對會喫虧的。在國內,這個產業還是需要有更多的夥伴,而非敵人。

但華爲要做Tier 1 的行動和被媒體渲染過度的聲音,與“一直活在Tier1陰影裏,太想放飛自我”的中國車企顯然在心理上完全相悖;

而在內部,蘇菁領導的ADS汽車全棧解決方案團隊,很顯然與包括MDC在內的華爲團隊有一些業務與理念上的衝突。

前者強調爲車廠提供軟硬一體“全家桶”方案,而後者則是在保持自研自動駕駛計算平臺(舉個例子,英偉達的Xavier)上,呼朋喚友,創建一個算法合作伙伴滿天下的生態。

此外,由於華爲汽車BU相對“年輕”,所以這兩年架構調整變化極快,其實很多小型團隊成立與解散(據說跟電子電氣架構相關的某團隊…),就在須臾之間;而在軟件世界,如果你一直關注自動駕駛,就知道有三件事是最正常的——“不合”“離職”與“再創業”。

中國市場的無奈與新挑戰

其實從《財經》在11月份曝光華爲自動駕駛原研發部長陳奇(蘇菁同僚,有人說副手)加入極氪,再到12月份華爲在蘇州召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生態大會”,都預示着華爲汽車BU內各業務線一些微妙的權力變化。

12月,我們在華爲蘇研所專門爲汽車BU召開的“媒體吹風會”上,看到的是牆上滿滿當當的技術合作夥伴名字。在這裏,華爲的三個職能格外被凸顯出來——“底層平臺”、“智能化”、“聯網”。

當然,儘管他們仍然表示“全棧方案”與“局部方案”在並行推進,但明顯的是,包括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激光雷達被拿出來放在了聚光燈下。無論是硬件還是“拉產業鏈兄弟一起做的說法”,都屬於MDC。

換言之,比起做Tier1,華爲在相對特殊的中國2B2C汽車市場,似乎又選擇了一種“以退爲進”的方式——退回了算法與技術圈,退回了自己的底層職能。

但是,我們一直認爲,無論是L4以上高階自動駕駛市場,還是汽車供應鏈市場,如果想把屬於自動駕駛的時代牢牢把握在手裏,不能放手的絕對是“計算平臺”與“激光雷達”等傳感器。

而這些華爲都有。

所以之前有人說華爲會放棄激光雷達,個人覺得這不太可信,因爲不明智。

說回蘇菁帶領的一部分ADS,未來極有可能會以掛靠某家車企的新身份,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而這其實是更迅速把華爲全棧技術裝進車裏的阻力最小的方式。

謠傳中如大衆這類集團,在當下特殊的國際環境與考慮到大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其實也需要在國內有一套特別的、獨立的汽車智能軟硬件系統方案。而好的選擇,其實並不多。

當然,既然是消費級市場,無論把華爲的技術說的多天花亂墜,還是在真正的產品推出並開上路時,再吹牛和橫評也不晚。

而華爲剩下的、仍然有千人組成的汽車BU,能否蹚出汽車市場的大生態路線。我們只瞭解到,他們受到了很多“相對弱小”中國技術公司的歡迎,而這些公司,很多也是汽車市場的新手與破壞者。

真心的,中國汽車市場,有華爲不一定能做的多好;但沒有華爲,就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寫在最後

其實縱觀兩年華爲“求存”的舉動,不難看出,華爲一直在選擇“以退爲進”的方式——

重新回到傳統和相對更重的產業,譬如鋼鐵、煤炭,這裏有華爲此前做通訊最擅長2G商業模式;

在供應鏈利益聯接極其複雜且鑄成銅牆鐵壁的汽車2B市場,從強勢切入,再到擅長的“通訊”與“軟件”層,拉着一羣小兄弟一起對抗“舊勢力”。

抓住最不能放棄的部分——“數據”往上是雲,往下是傳感器與芯片,這纔是一個真閉環優勢

通過剝離資產與業務線的方式維持現金流,但又完全不減弱研發。事實上,堅決不能削減研發。

總之,祝福華爲的選擇與蘇菁的未來。自由商業市場,有鯰魚纔好玩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