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年伊始,如何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寻找投资机会成为投资者当下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此,证券时报时报会客厅联合私募排排网推出“展望2022·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从1月11日到1月25日,邀请十位私募业的重磅嘉宾为大家分享投资见解,这些嘉宾不仅投资经验丰富,并且长期保持优秀业绩,希望他们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投资启示。

1月25日,证券时报时报会客厅对话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李蓓拥有10年基金管理行业工作经验,曾于交银施罗德基金担任专户投资经理,上海泓湖投资担任投资总监及基金经理。

李蓓认为,美国可能是股债双熊,债券会更危险,尤其信用债。对今年A股市场也不乐观,主要有三个负面因素:企业盈利有压力;仓位比较高,有下降空间;外资的流出。

证券时报记者:当下中国处于什么周期?全球处于什么周期?会通过哪些指标和数据来判断?

李蓓:主要关注两个数据,一个是利率和流动性,一个是有效的产能利用率。这两个指标一个决定了流动性,一个决定了企业盈利和商品价格。产能利用率和商品价格是正相关,和企业盈利也是正相关。基于这个框架,中国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衰退周期。但是这个衰退周期会有一定的波动,今年一季度可能会有一个小反弹。对于美国,我倾向于认为已经进入滞胀期。滞胀期首先体现在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企业盈利增速也开始放缓。可能到2021年三季度为止,是美国企业盈利增长和经济恢复最快的一段时间,同时通胀也是过去三四十年最高水平。

证券时报记者:我们更多的会去跟随海外市场波动还是走出一条独立的轨迹?

李蓓:过去10来年,中美周期有一定的错位,而且中国的周期走在前面。之前对于经济或者市场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因为中国比较独立,那时中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中国走自己的周期就好了。现在不一样,经过过去三五年外资的集中流入,无论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外资占比都比较高,所以我们不能完全脱离海外市场的周期。

证券时报记者:2022年,怎么看全球市场的机会?

李蓓:我倾向于认为美国可能是股债双熊,而且债券更危险,尤其信用债。很多人说美国股票高估,实际上用股票和债券相比,债券更高估。国内这边,中国国债是躺赢的,中国国债和利差还是在一个很舒服的水平,尤其是中短端,依然有压缩的空间。A股今年并不乐观,主要有三个负面因素:企业盈利有压力;仓位比较高,有下降空间;美联储加息,外资的流出。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大宗商品?

李蓓:大宗商品可能是一个前高后低的格局。2021年大宗商品牛市主要的驱动力表现在:一个是供应端,比如煤炭在去年10月份之前都是负增长的;还有一些领域是因为能耗双控等政策,在去年下半年的供应受到了比较大的干扰。但是进入2022年,很多领域会恢复,比如煤炭首先实现产量的正增长。今年绝大部分工业品的供应都是上升的。另一个是需求端,也不是很乐观。全年来看,我并不看好大宗商品的价格。

证券时报记者:有什么领域是有风险的?有什么领域值得关注?

李蓓:中国一直是“重农轻商”,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当代的“农”,什么是当代的“商”。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就是当代的“农”,它是经济的根基;而互联网金融可能就是当代的“商”。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新能源现阶段的机会?

李蓓:2021年,新能源汽车是相关领域里最好的一个板块,光伏、风电要差一些。其实这就是阶段性景气度的问题。以光伏为例,它的供应增速更高,很多环节它的供应增速高于需求增速,所以去年它的盈利能力是压缩的。当一个行业的壁垒不那么高以后,竞争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盈利能力,我们不能光看量的增长。我觉得光伏在去年的故事可能会落到今年的新能源汽车上。(本系列完)

编辑:叶舒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