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德銀中國董事長朱彤:中國金融開放速度超乎想象,外資要找到“增值點”

從2007年外資銀行在華設立法人銀行至今,中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近15年,德意志銀行中國區總經理、德銀中國董事長朱彤認爲,以2018年作爲一個分界點,過去的三年多時間裏,中國金融開放的速度和效率超乎想象。

“我們是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並且從中獲益了。”朱彤近日繼2018年之後再次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

2017年中國金融業開放全面提速,改革進入深水區。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共批准了外資來華設立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0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徵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1年,外資累計淨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超過7000億美元,年均增速34%,未來潛力巨大。

按照有關承諾,中國金融業開放逐步轉向負面清單模式。獲得“入場券”的外資金融機構,未來要如何在這片廣闊的市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把握髮展的機遇?朱彤認爲,外資機構要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尋求增加價值。對於未來的業務增長點,她表示,除跨境業務外,財富管理、ESG也是接下來中國市場的機遇所在。

開放速度超乎想象

“3年多時間過去,高層表態的這些內容全部落實了。”在談到最近幾年以來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進程時,朱彤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

對於德銀中國而言,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一年一個牌照,年年都有好消息”,朱彤說,開放的步伐如此之快,這是超乎她幾年前想象的。

2019年9月3日,德銀中國獲得了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審覈頒發的A類主承銷業務資格,成爲首批獲得該資格的在華外資銀行。此前一年,德銀已取得進入銀行間市場參與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分銷的一般承銷資質。

外資機構獲得中國銀行間市場的A類承銷資格,這意味着中國近百萬億規模的債券市場更大限度的向外資機構放開。A類主承銷業務可以拓展到所有地域客戶發行人的中票、短融、定向工具以及資產支持票據等各種類型的債務融資工具。而過去外資行在債券市場承銷的產品主要爲境外主體發行的熊貓債。

2020年底,德銀獲得證券投資基金託管的牌照,經過一年多籌備,在2021年底得到證監會及北京監管局的正式展業批准。

2021年4月底,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德銀中國取得國內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資格,這意味着德銀中國將與央行開展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及中央銀行票據的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等公開市場業務。

“沒想到開放落地得這麼快。”朱彤對記者表示,拿到牌照後,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這些新的領域將逐漸變成德銀中國的新的業務增長點。

2018年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宣佈了中國金融開放的12大具體舉措。

2019年7月,國務院推出11條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對外開放舉措進一步細化,並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至2020年。

2019年10月15日,國務院公佈並施行《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

金融開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央行表示,2018年以來我國共批准了外資來華設立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0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徵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

找到增加值

“入場券”已經拿到,入場後要做些什麼?朱彤認爲,這是外資行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在她看來,外資行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有別於國內金融機構的定位,尋求Add Value(即創造增值服務)。

“監管者更看重的還是外資銀行能夠引入更多國際投資者和發行人,以及海外成熟市場的最佳實踐。”朱彤認爲,外資要找準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自從2004年中國允許境外機構通過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後,德銀成爲了最早一批獲得QFII託管資格的外資機構。債券通“北向通”開通至今4年,德銀一直是債券通中非常活躍的做市商之一。朱彤認爲,這些原本擁有的境外的客戶羣體是外資機構更需要抓住的,隨着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開放,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提高,這些客戶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外匯局近日發佈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1年,外資累計淨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超過7000億美元,年均增速34%。外資在我國股市和債市中的佔比保持在3%~5%的水平,和日本、韓國、巴西等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相比都比較低,未來提升潛力比較大。

“參與國內本土的託管市場是我們所渴望的,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着眼於國際機構投資者,過去他們通過QFII、債券通跨境來境內資本市場投資,而現在他們開始在中國當地成立自己的證券公司或者資產管理公司,成爲新一批的本地公司。”她稱。

挖掘新機遇

朱彤認爲,和15年前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時一樣,她依然看好外資在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其中,她最看好的是財富管理的領域。

“中國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民衆有了一個財富的積累,尤其是富裕階層的財富管理,未來很有機會。這也是德銀中國接下來想發展的方向之一。”朱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德銀中國目前已經有私人銀行的牌照,接下來想在資管方面有進一步突破。

其次,“雙碳”也是朱彤認爲的另外一個業務增長點。

“在德銀,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不是被單列爲一個額外的業務線,而是貫穿於所有業務當中。”朱彤對記者表示。德銀集團在2012年實現自身碳中和,並計劃2025年在ESG融資額達到2000億歐元,去年又將這一目標提前至2023年。

針對這一目標,在中國境內的外資機構可以做些什麼?朱彤表示,外資機構的客戶很多是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在全球有ESG方面的要求,他們在中國設立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也要符合中國當地的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們的任務聚焦在如何讓國際標準和中國標準更好地銜接,起到溝通和橋樑的作用。比如,如何讓中國的企業到歐洲去發行讓歐洲投資者認可的綠色債券。”

此外,朱彤表示,金融科技也是德銀中國的一個長期致力於的戰略方向。不過,她也強調,沒有必要一味去趕金融科技概念的“風頭”,應該實事求是,立足機構本身和客戶的需求。目前來看,暫時還不會成爲一個直接的收費收入來源,但在數字化經濟的背景下,未來銀行業在金融創新領域還可以做很多新的嘗試與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