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环境执法人员压茬式督查,各地环保人员入企、入村、入户检查排污情况的画面还屡见报端;如今,通过电脑、手机平台环境执法人员便可随时调取信息,实现对排污口的实时精准管控。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年来环境部不断加强推动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将非现场监管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用科技的手段逐步替代“人海战术”,化解基层治理人力、物力不足等难题,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笨办法”打牢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国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为确保“大气十条”顺利收官,原环保部动员了5600名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开展了压茬式交接督查,并抽调部直属单位千余人开展不间断巡查。这期间,各地环保人员入企、入村、入户调研和检查的画面屡见报端,环保人员实地查找并推动解决一大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检查效果引人瞩目。

这种依靠“人海战术”的“笨办法”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牢了基础,但也存在基层治理人力、物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急需依靠科技手段来破解。

2016年,生态环境部启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历时5年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逐步扩大至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专项行动中,除了执法人员要到现场去,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卫星遥感巡查+现场人员核实”排查模式方法,环境部精准识别并推动解决县级及以上2800多个水源地1万多个生态环境问题及风险隐患,逐步形成了水源地风险源遥感巡查技术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航空遥感部主任杨海军介绍说,如今卫星中心每年定期开展至少1期饮用水水源地卫星遥感巡查,“天眼”实现了对水源地实现动态的监控,守护了老百姓的饮水安全。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对入河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划归到生态环境部门。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长江、渤海、黄河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执法人员每天沿江(海)徒步摸查每一处排口并拍照“打卡”上传到排污口信息系统,基本摸清了长江、黄河、渤海及赤水河排污口底数。

排污口排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同类型的排污口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图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陈尧博士说,入河入海排污口的排查不仅有人工现场排查的“笨办法”也依靠了“高科技”手段。例如在长江排查中,沿江各地组织无人机飞行2300余架次,首次完成11省份63个沿岸城市2.4万公里岸线的高精度全覆盖巡查,影像精度达到0.1米,相当于巴掌大的口子都能看见,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高科技+笨办法”,长江排污口大排查解决了“往长江里排污的到底有多少排污口?到底在哪里排?等问题。

“空天地”高科技精准管控

排污口“身份证”样式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基于近年来环境部相继组织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长江、渤海、黄河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航测技术规范》《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解译技术规程》《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和《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技术规范》等5项标准。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副局长史庆敏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5项标准是生态环境部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现代技术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应用场景、工作流程和技术体系。5项标准的发布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们是通过各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践验证、反复修改完善得来的,是对过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总结和凝练,凝聚了广大一线执法人员历经多年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付出。同时,也是对下一步非现场执法工作的指导和规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长江、黄河、渤海及赤水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基本完成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并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史庆敏说,5项标准均涉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工作任务,本次制订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标准,通过构建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工作流程、方法和技术要求,提出无人机遥感航测技术和无人机遥感解译技术的规范化要求,为全面摸清入河入海排污口底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可实现区域大范围全覆盖精准排查,解决了传统现场人工排查效率较低、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排污口的命名和编码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指导地方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于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调查标准,可有效支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实施“问题导向,精准整治”,助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和环境风险防控水平整体提升,引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从“日常监管”升级到“风险防范”。

生态环境监测、执法中应用的不同类型的无人机。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1月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全国生态环境环保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要广泛应用卫星遥感、热点网格、走航监测等“空天地”一体化新技术新装备,推广信息化、高效化的监管执法工具,将非现场监管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用科技的手段化解基层治理人力、物力不足等难题。

事实上,近年来,无人机等手段在地方环境执法队伍里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国31省市执法队伍已经全部配备无人机,6成左右地市级执法队伍也已配备,有的地方还成立了无人机飞行大队。史庆敏说,下一部,生态环境部将以5项标准发布为契机,形成一整套实用性强、实效性高、便于操作的规范和标准,以指导地方更好地使用无人机、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发现问题能力,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