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

1月28日,華安基金髮布公告,公司基金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崔瑩將因“個人原因”卸任華安逆向策略A、華安滬港深外延增長等5只在管產品。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業內獨家瞭解到,其將在後續離開華安基金,下一步或將和業內另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合夥創辦私募,這也意味着又有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即將“奔私”。

基金行業核心的資產就是“人才”,但近年來,“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經理卻越來越多,尤其是在近期,多位業內大咖均有“奔私”的跡象。

80後投資總監,年化收益近30%

崔瑩是一位80後基金投資總監,也是公募基金中生代基金經理的代表。公開履歷顯示,崔瑩畢業於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曾任齊魯證券項目經理、太平洋保險集團總部資產負債匹配專員、中投證券行業分析師。2014年3月加入華安基金,並自2015年6月起擔任基金經理。

截至離職前,他共管理着華安逆向策略A、華安滬港深外延增長等5只基金,合計管理規模近250億元。其中,其代表作華安滬港深外延增長在其任職六年期間(2016.03.09~2022.01.26)累計回報360.29%,年化回報29.59%,在同期的874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二,長期業績十分優秀。

多年來,崔瑩一直專注於投資成長股,以TMT、醫藥兩大板塊爲核心,且投資深受美國投資家威廉·歐奈爾的影響,認爲股價不僅由基本面決定,而是由基本面、交易因素、情緒博弈交互作用的結果。

他還曾撰寫《投資體系是實現穩定可持續業績的關鍵》一文,就自己對投資體系的理解進行闡述,認爲投資結果主要取決於選股成功率、平均收益率和平均虧損率這三個指標,基本面研究更多地體現在提高選股成功率,而投資體系更多的作用則是通常所說的“截斷虧損,讓利潤飛奔”,是實現穩定收益率的關鍵。

剛剛發佈的基金四季報顯示,崔瑩在去年四季度大幅加倉了浪潮信息振華科技、德賽電池、東山精密等個股,表示自己在2022年看好以下方向:一是高端製造全球化,例如醫藥行業從仿製藥到 Big Pharma;電子行業從供應鏈到芯片;二是碳中和,發電側主要包括清潔能源、電網改造和儲能等,用電側涉及最大的是電動車行業,也包括儲能等;三是國產化涉及半導體、計算機、軍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機械製造等領域;四是物聯網時代相關投資機會,例如“元宇宙”等。

這也是崔瑩在華安基金擔任公募基金經理寫的最後一封季報,他表示,全球面臨通脹壓力,短期我們可能從習慣的低增長低利率環境走向低增長中高利率環境,流動性邊際收縮背景下,市場由估值驅動向盈利驅動轉變。

卸任後誰來接管?

對於崔瑩產品的接任人選,華安基金表示,公司經過慎重考慮,採用投資老將+中生代+新生代的團隊管理模式,對五隻相關產品的接任基金經理安排如下:

華安逆向策略將由萬建軍接任,萬建軍現任華安基金投資研究部聯席總監,從業超過14年,擔任基金經理接近4年,多年產業+金融的複合背景;

華安滬港深外延增長由胡宜斌接任,胡宜斌和崔瑩同屬於成長組成員,擁有超10年的證券從業經驗,管理公募基金超過6年,投資核心爲尋找不可逆的盈利躍升,通過增強阿爾法、分散組合和適當逆向投資來降低成長股的波動;

此外,華安幸福生活過去由崔瑩和孔濤合作管理,未來將由孔濤獨自管理;華安創新此前由楊明和崔瑩共同管理,崔瑩和楊明卸任後(楊明繼續擔任其他基金的管理工作),由蔣璆接任;華安匯嘉精選A將由王斌接任。

“老將楊明經驗豐富、風格穩定,中生代蔣璆、胡宜斌、萬建軍均有獨立管理的經驗,新生代王斌和孔濤也是公司近年來重點培養的新銳基金經理。未來,他們將繼續依託華安基金基於平臺的阿爾法能力優勢,用更好的長期業績和更好的投資體驗回饋各位投資人的信賴和託付。”華安基金表示。

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公奔私”

而對於崔瑩下一步的去向,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透露,其或將和業內另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合夥創辦私募,這也意味着又有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即將“奔私”。

基金行業核心的資產就是“人才”,但近年來,“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經理卻越來越多,尤其是在近期,多位業內大咖均有“奔私”的跡象。

例如,1月21日,興證全球基金髮布《關於副總經理離任的公告》,確認了頂流基金經理董承非離開公司的消息。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董承非的“下一站”基本已經確定,即加入由前興全老將王曉明、杜昌勇打造的睿郡資產。

此外,中歐基金前成長組投資總監、基金經理周應波也即將“奔私”。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其有可能和前銀華基金副總經理、也在中歐基金管理過專戶產品的陸文俊合夥成立私募,或加盟一家已成立的私募成爲前三大股東。

再比如,寶盈基金前基金經理張小仁備案了自己的私募公司;信誠基金原基金經理聶煒和中海基金原投資經理曾秀娟聯手創業備案新私募,前招商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陳劍波也加入了私募行業等等。

“公奔私”這個話題其實並不新鮮,且大多是因爲公募基金的激勵機制問題。公募基金的收益一般來自於管理費,而私募基金有20%的業績分成,業績越好收益越高,自然會促使能力優秀的基金經理去到私募。

但近年來,公募基金也正在通過股權激勵、績優則仕等方式改善激勵問題,卻仍然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奔私”。對此,某“公奔私”的基金經理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如果說以前的“公奔私”是因爲公募的激勵機制問題,那麼現在的明星基金經理大多已經財務自由,他們去私募更多是追求話語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如果說我們五年前來討論這個問題,大家可能覺得是因爲私募機制更好,但現在這個問題不存在了,我在公募賺的不比現在少,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出來,因爲風險收益比不匹配的;我們這些出來做私募的人,是意識到公私募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背後的人,公募更多還是職業經理人的感覺,而在私募是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奮鬥一份事業。”上述基金經理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