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冠戰“疫”兩年啓示錄④:何爲封控應急保障的廣州“3+N”模式?

前言:

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一則《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在網上瘋傳,由此拉開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戰“疫”序幕。

隨着武漢疫情的暴發,在農曆年除夕前一天,中國政府作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策:武漢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封城”。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人口千萬級別的大城市採取最嚴厲的防疫措施。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中國人民萬衆一心,打響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新冠疫情全民阻擊戰。最終到2020年2月底中國基本控制疫情成爲全球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的國家,武漢也在歷經76天艱苦戰“疫”後於4月8日成功解封。自此,中國進入了“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動態清零”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

這兩年來,不論是新冠病毒本身,還是全球疫情形勢都出現了巨大變化。

新冠病毒不僅傳播力超強,而且持續不斷變異,從最早的Alpha到Delta,再到如今的Omicron,已出現上十個新變種,導致全球超3億人感染,死亡超500萬人。

其中,據中國國家衛健委通報,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時,我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02314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94792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

而前一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時,我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7071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82067例,累計死亡病例4634例。

對比2020年,2021年全年中國新增確診病例20247例,死亡增加2例。雖然我國佔全球人口近20%,但中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數佔全球病例數不到0.05%。這主要得益於中國的全民嚴防死守、科學精準防控政策。

不過,2021年國內本土新冠疫情呈多點散發之勢,局部聚集性疫情接連不斷,據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根據公開信息梳理,2021年全國31個省份僅西藏未有報告確診病例,全國暴發本土聚集性疫情超過20起,如上半年的石家莊疫情、黑龍江疫情、廣深疫情,以及下半年波及多個省市的南京祿口機場疫情、西北旅行疫情和西安疫情等。

2022年伊始,超級新變種奧密克戎又橫空出世,並迅速席捲全球,取代德爾塔成爲多數國家主要流行毒株。如今奧密克戎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國內已有14個城市報告病例。

目前看來,已肆虐全球兩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短期內難說“再見”,國內“防反彈、防輸入”疫情防控壓力仍將高企。

雖然國內已經積累了兩年的戰“疫”經驗,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少城市仍然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最近的西安疫情。自2021年12月9日至12月29日,西安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突破1000例,西安疫情也成爲“武漢封城後最嚴重的一回”。

當下奧密克戎席捲全球,未來戰“疫”之路任重道遠。在武漢“封城”兩週年之際,作爲疫情暴發之初國內最先抵達現場探訪報道的主流媒體之一,也是這場戰“疫”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記錄者,21世紀經濟報道新健康採編團隊與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從公衆媒體視角出發,秉承主流媒體社會責任與擔當,總結梳理這兩年來國內城市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推出2022年首份重磅報告《新冠戰“疫”兩年啓示錄:通往科學精準防控之路》,旨在承前啓後,助力科學精準疫情防控,爭取早日結束這場人間劫難。

出品|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

策劃|於曉娜 徐旭

撰寫|季媛媛 唐唯珂 陳紅霞 葉碧華 朱萍 魏笑 武瑛港 徐旭

製圖|張佳俊

2021年末,西安本土聚集性疫情暴發,隨着確診病例迅速增加,西安於2021年12月23日起全市小區進入封閉管理,自2021年12月9日至2022年1月9日,西安累計確診本土病例突破2000例,成爲“武漢封城後最嚴重的一回”。

面對新冠疫情的突襲,這座擁有1300萬常住人口的古城雖然迅速啓動“封城”應對,但是在封控應急保障中卻暴露了不少問題,引起國人廣泛關注與詬病。

特別是買菜難、食物匱乏、就醫難等民生保障問題頻出。1月3日,網上有視頻曝出一名西安男子因食物匱乏多次試圖翻牆出門,引發廣泛關注;1月4日更曝出了在網上引發“地震”的“孕婦被拒診流產”事件。

新冠戰“疫”兩年來,從東到西,從北到南,大到一座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小到一棟樓,分類分級封控管理已成爲常態,如何保障封閉封控區居民的應急需求?如何建立完善的應急保障機制防止上述悲劇的發生?這仍是當下乃至於今後國內衆多城市在抗擊疫情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事實上,去年上半年的廣州,也曾面臨同樣的問題,但廣州通過細化分級分類防控措施,深入分析病毒傳播規律,在這場與疫情的賽跑中步步爲營、隨機應變,對防疫措施不斷調整升級,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針對封控區有序運行的方案。

“3+N”機制下沉到戶

去年5月21日,家住在荔灣區龍津街道的75歲郭阿婆確診新冠肺炎,經判斷,爲境外輸入德爾塔毒株關聯病例。由此,廣州打響了國內首次與德爾塔正面交鋒之戰。

自5月25日廣州開始對荔灣芳村多個小區、街道實施封閉封控管理,隨着時間的推移,區內居民各種生活、醫療需求和問題日漸凸顯。

最初,隨着農貿市場關閉的消息發出,也引起了“囤菜”恐慌。特別是對信息不對稱、又不會上網買菜的老年人影響較大。

面對封閉封控區域居民與日劇增的物資、醫療等需求,廣州探索建立起“3+N”的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機制。

“3”指的是由社區工作者、醫務人員和基層民警組成的三人小組,此外還吸納了安保人員、志願者、快遞小哥、消費站工作人員等“N”元素的網絡服務團隊。在封閉管理區域,按照每200戶左右劃分疫情防控網格單元,在封閉管理區域,每個網格配備1個網格服務團隊;在封閉管理區域,每2-3個網格配備1個網絡服務團隊。

通過成立“三人小組”,封閉封控區實現服務下沉到戶。三人小組開展核酸檢測、上門核酸採樣、協助物資配送等工作,同時幫助反應民衆的需求。以核酸檢測爲例,如何有序安全地開展封控區內居民的核酸檢測,避免人羣聚集、交叉感染,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時,在廣鋼封控區內,各個樓盤每天都要組織業主進行核酸檢測,三人小組就要與物業一起,安排好各個小區內的核酸檢測工作。以廣鋼曼寧花園爲例,業主在微信羣內等待通知,分批下樓核酸,每次4層樓,做完一批再通知下一批居民下樓。

由於封控區內居民原則上不能離開自己的房間,因此三人小組還需要每天協調物業公司或業主代表,組織通過健康認證的志願者隊伍穿梭在大街小巷,確保物資及時送到每家每戶。隨着“3+N”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機制運行起來,封控管控區域內的居民物資供應問題得到迅速解決,爲儘早控制住疫情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物資保障方面,市與區也在想方設法保障物資供應,並探索建立起“1+3+3+N”保供模式(即一個國企對接一個街道,一個街道安排3臺以上流動供應車,一個街道安排3個以上臨時供應點,N個社會銷售平臺參與供應)。

具體保障措施包括:

1、配送組合力求更豐富,分大、中、小、微不同包裝規格匹配不同家庭;

2、在選擇方面,給居民印製APP宣傳冊,市民可掃描下載APP選擇不同物資配送平臺;

3、針對藥品配送,採取電話收集需求或APP平臺下單進行統一配送;

4、對不會用手機或智能手機的居民,將安排“三人小組”上門服務匹配;

5、動員更多的快遞、外賣參與,讓羣衆有更多選擇;

6、增加對困難羣衆的探視,爲困難羣衆提供生活用品。

隨着系列措施的有效推進,封控區的人力缺口得到迅速緩解。據廣州市6月3日公佈的16號通告,荔灣區有三條街納入封閉管理區,對封閉區的服務人數從原來的11萬人增加到18萬人。

就醫用藥閉環管理

除了生活應急物資保障外,封控區居民另一大急切需求是就醫用藥。如不少老人有着基礎疾病需要長期用藥,而孕產婦需要定期去醫院產檢。

爲了及時解決居民的就醫需求,自去年6月3日荔灣區南片調整爲封閉和封控區域後,市區兩級聯動,科學評估區域內居民就醫需求,建立三人小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專科)醫院三級應急服務保障體系,兩個區域醫療服務獨立運作,閉環管理,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街道,大病不出區域”。

對於慢病患者的就診用藥問題,廣州推出了“三人小組”+互聯網醫院問診的解決模式。除了聯繫三人小組,慢病患者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進行線上就診和複查,藥品由第三方醫藥企業及封控區工作人員合作,實現“送藥到家”,成功解決封控區居民出行不便看病拿藥的燃眉之急。

除此之外,穗康小程序還上線了“穗康購藥”功能,爲封控區域居民提供藥品配送的“綠色通道”。同時,廣州荔灣區全面暢通急救綠色通道。南片全域共配備27臺醫療車輛,其中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一臺負壓救護車和二線車,應對區域醫療急救需求。

針對普通人羣、特殊人羣含精神健康類、孕產婦等,及其他有就醫需求的管控區域居民,首先由“三人小組”進行電話或上門健康服務;對基礎病患者,由駐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隊進行診治或上門送藥;經醫療隊診斷後需要轉診治療的,將專人專車轉送至指定醫療機構接受進一步治療。

面對封控區孕婦媽媽產檢分娩等剛性需求,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調配優質資源支持荔灣區南片,選派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優秀產兒科專家團隊進駐荔灣區南片產科醫院,共同提供片區孕期醫療保健服務

管控期間,廣州市婦兒中心上線了“穗好孕”小程序,號召孕媽媽主動申報自身情況,逐步建立起包括孕婦、獨居、嚴重基礎性疾病、精神類疾病等人員的工作臺賬。

當孕婦需要就醫時,社區三人小組通過電話或上門初步覈實,根據孕婦所屬的孕婦分類分級管理,引導到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遇到緊急情況或處於危及重症的孕婦可直接撥打120急救電話,即可送至指定醫院就診。爲確保孕媽媽正常待產,在封控區啓用了“愛心孕媽媽”專車,專車24小時待命,對孕產婦進行點對點接送和閉環管理,確保母嬰安全。

具體來說:

一是建立產科醫生下沉社區機制。在大數據支持下,每天有計劃安排三甲醫院產科專家帶隊到9條街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駐點服務,爲羣衆提供近距離的孕期保健服務。

二是實施孕產婦分類管理。對區域內孕產婦進行電話訪視,一人一檔建立臺賬。安排非嚴重高危孕產婦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孕期保健服務,經評估後嚴重高危孕產婦到指定產科醫院產檢。同時建立遠程會診、重症救治等工作機制,爲管控區域孕婦提供產前診斷諮詢、合併症會診等服務。

三是主動引導已達預產期孕婦入院待產。產科醫院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動引導已達預產期孕婦入院待產,荔灣區及時安排愛心媽媽專車解決孕媽媽出行問題。

6月15日上午7點30分左右,廣州市荔灣區婦幼保健院產房內,一個男嬰呱呱落地,這是自6月3日荔灣區南片9個街道實施封閉封控措施以來,在封閉區內分娩的第100個寶寶。

“3+N”的疫情防控機制,在滿足保障封控區居民的物資保障的同時,也強化了區域急救保障、基本醫療保障和特殊保障,通過“3+N”機制下沉到每一戶,廣州打通疫情防控的最後一公里,書寫了科學精準防控的“廣州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