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未来五年瞄准航天强国目标 培育发展太空经济新业态

本报记者 包兴安 见习记者 杨 洁

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锚定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将推动空间应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丰富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深化通信、导航、遥感信息综合应用。加快航天技术成果向经济社会的转移转化,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太空育种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航天科技向经济社会的转移转化,将能满足人们探索太空的更多需求,更好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商业效益。因此,在贴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将能获得更多投资者青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

航天技术促新业态兴起

吴艳华介绍,过去五年,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96.7%。目前,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航天技术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兴起。商业航天企业蓬勃发展。

“航天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开拓性的技术手段来改变众多产业部门传统的生产方式。”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航天产业的进步和成就,多数由最基本的信息、材料和能源领域的科学技术共同突破构成,这些前沿科学技术具有开拓性,可以应用到传统产业或者民用领域以帮助提高生产效率或创造新的价值,也是新兴产业所需新材料、新技术的重要来源。

刘向东认为,多年来,我国已在航天科技及其应用上积累了先发优势,有条件培育、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发挥其产业链长、带动效益大的特点,在高投入的基础上加大产业孵化和应用场景布局,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激发商业价值。尤其是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太空育种等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导其更好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助力航天产业

航天发展需要高投入,航天技术应用所产生的效益也更大。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据初步统计,投入产出比可达1:10以上。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推动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对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航天的高投入能带来高产出,整体效益十分可观。

“当前,航天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发展的模式上也逐步形成了行业应用集约化、爆发式增长。通过商业化发展,将与政府投入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航天发展效益。”赵坚表示。

“资本市场是汇聚社会资本支持大事业的融资平台,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强力支持。”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太空经济新业态往往能够形成未来而非当期的现金流,这需要资本市场予以公允估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在刘向东看来,可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助力航天新技术的转移转化,并支持其开拓新的应用空间,创新商业发展模式,从而提高科技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回报率。

相关文章